近几年,随着我国绿色能源战略的发展,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政策的推进,储能的应用价值、商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在商业化发展进程中,市场的刚性需求将成为今后推动储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陈海生: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主任委员
储能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产业,拥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未来也将为我国经济增长、绿色能源发展创造巨大的价值。随着商业化的发展,今后储能应用领域将更加明晰,储能项目规模会大幅增加,储能厂商、集成商、用户和投融资机构将联手积极拓展储能应用市场,探索储能的多种应用模式,大力推动储能商业化应用。
储能应用于用户侧,盈利模式是关键
安装于工商业用户或园区的储能系统是我国用户侧储能的主要应用形式,服务于电费管理,帮助用户降低需量电费和电量电费。在这些领域,储能既可以与光伏联合使用,也可以独立存在;通过峰谷电价差套利是主要的盈利手段,根据不同地区的政策,需量电费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辅助盈利点。
由于储能系统成本有差异,各地区的峰谷电价差不同,项目盈利空间也有差别。以峰谷电价差在0.75元-0.80元之间的地区为例,(假定利用峰谷电价套利是唯一盈利点,安装锂离子电池系统,每天进行两次充放)目前储能电站项目静态投资回收期在7-8年。这就显示出储能系统的盈利点仍比较单一、应用市场机制不健全,缺乏体现其商品价值的定价机制,因此项目的投资回收期长。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随着储能成本的进一步下降,电改政策红利的显现,积极参与新能源微网、能源互联网、多能互补、电能替代、备用电源、车电互联等领域的项目开发,用户侧储能市场将成为储能在我国实现商业化应用的先行军。
在国际储能市场,以德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国家为代表,用户侧储能,特别是户用储能发展迅速。当地政府通过制定储能安装补贴、投资税收优惠和需求响应激励机制等政策,为储能应用拓展、商业模式构建、盘活社会资本、激发社会参与提供了强大支持。特斯拉、Sonnenbatterie、LG Chem以及国内企业,科陆电子、沃太能源、中航锂电、协鑫集成、中兴派能、天合储能等纷纷发布了户用储能产品,开始积极开拓国际储能市场。
储能市场已经启动,市场机制是重点
储能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突破:应用规模的扩大、技术经济性的提升、政策的引领和支持、应用市场机制和定价体系的完善、标准和市场规范的建立以及监管都是未来的工作重点。
经过十多年的研发和示范应用,大规模的储能(含储电、储热、储氢)建设已经被定义为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储能的应用包括解决弃风、弃光,跟踪计划出力、平滑输出和参与调峰调频辅助服务。在此领域,储能系统的大容量、大规模建设和应用是重点,这对储能的成本、寿命、安全性的要求也较高,在接受电网调度进行调峰调频服务的时候,容量和效果都是其重要条件。
2013年,石景山热电厂调频储能项目投运,储能系统与火电机组捆绑参与电网调频辅助服务的商业示范项目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2016年6月国家能源局正式出台的《关于促进电储能参与“三北”地区电力辅助服务补偿(市场)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加速了储能参与电力调峰调频。根据《通知》的相关规定,我国将逐步建立电储能参与的调峰调频辅助服务共享新机制,充分发挥电储能技术在电力调峰调频方面的优势,电力储能系统在获得参与电网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身份的同时,也能够按应用效果获得应有的收益。
从CNESA的数据看,2000-2016年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侧和辅助服务的电化学储能系统累计装机量为106.1MW,占全部装机的比例为44%;2016年规划的约980MW电化学储能装机中,这两个领域应用比例之和为65%,其中二连浩特的160MW项目和大连200MW储能调峰调频储能电站项目是储能大规模应用的起点。
提升金融市场关注,扩大规模是趋势
储能的商业化不仅将改变现有市场的分配格局,也将创造出前景无限的增量市场。越来越多的市场、投融资主体开始从商业价值上认可储能。由于经济性不足,现阶段储能发展的主要动力还在厂商本身。但储能产业发展拐点的出现,实质上不由厂商决定,而是要由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等起关键作用。
近几年,储能产业进入商业化初期,发展加速,储能市场也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的趋势。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不完全统计数据,截止到2016年底,中国已经投运的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24.3GW,电化学储能的装机为243MW,年增长率达到72%。储能产业的快速增长还将持续下去,同时,包括储热、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的应用规模也有大幅提升。据CNESA的最新预测,到2020年,抽水蓄能规划装机规模为40GW,比2016年底规模增长16.7GW;储热的规划规模为1.8GW;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规划规模为150MW;电化学技术的应用规模从2017年到2020年逐年快速增加,将从568MW增加到2020MW。
另外,据CNESA统计整理,2016年,全球在储能领域的投融资金额超过43.3亿美元。获得投资的企业涉及储能技术企业、集成商、光伏企业、微网解决方案提供方等。技术厂商融资主要用于技术开发、扩大生产规模及业务的开发与销售。集成商、光伏企业、解决方案提供方等企业融资主要用于扩大项目的部署。储能产业的收购主要集中在光储领域,通过全资或股权收购,进一步增强企业综合优势,扩大项目开发力度,降低进入海外市场的门槛等。
标准体系初具雏形,技术推广是突破
标准对于提升技术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保证产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是政府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构建涵盖产品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验收、检测和评价完善的储能标准体系,对于促进储能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储能领域内标准呈现出国标、行标、团体标准全面布局,重点突破的局面。
国家层面上,国家能源局已委托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开展储能领域标准专项研究工作,目标是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储能标准体系,确定储能标准体系层次划分,提出一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同时,类似《电力系统电化学储能系统通用技术条件》等市场急需的重要标准已完成送审稿审查。
行业层面上,工信部于2016年10月印发了《锂离子电池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完成了对锂离子电池领域标准化工作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同时制订了到2020年完成修订标准80项的工作目标。
社会团体层面上,能源研究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中关村标准化协会、中国超级电容产业联盟等团体均紧锣密鼓地制订了标准编制计划。在巨大市场需求激励下,科学合理、技术先进、层次分明的储能标准体系必将迅速建成,并在储能产业发展中起到引领和规范的关键作用。
储能产业发展迅猛,提高服务是必然
我国储能产业正处于从示范应用向商业化初期发展过渡的重要阶段,目前在制作成本上已经有了大幅降低。
从应用发展看,通过示范试点,储能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应用类型逐步明晰,应用效果得到验证,应用价值也日趋明确。随着示范应用向商业应用过渡,越来越多的细分市场将出现,一些新的应用模式也不断涌现。电动汽车储能的应用、储能在能源互联网的应用,储能参与多能互补项目等都会给储能发展带来更多的市场机遇。从政策层面看,补贴和补偿政策、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也是推动储能应用可盈利的重要因素。
未来,我国的能源变革、可再生能源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都将给储能产业创造巨大的市场商机,储能技术成本的下降,应用的优化也将更贴近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在“十三五”期间,期望储能产业能够保持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态势,突破商业化应用的门槛,实现系统的多重价值,成为支撑能源革命、建设我国低碳绿色生态系统的新生力量。(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张静、徐玉杰、俞振华对本文亦有贡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