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能快速自发热的新型锂离子电池结构,该结构仅在损失很少容量和功率的情况下,就能克服0摄氏度以下的温度。该研究可用于在极冷温度下需要高效电池驱动的许多情况。相关成果11月21日发表于《自然》杂志。
锂离子电池可用于驱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甚至是电动汽车,但在温度低于0摄氏度时却不能很好地工作。虽然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在电池上增加额外的加热器和保温材料来解决,但这类解决方案增加了电池的重量和大小,在高海拔无人机等应用中非常不理想。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王朝阳和同事改变了通常情况下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在其中加入了镍箔。他们的设计让电流在低于0摄氏度时改变流向,流过镍箔,产生热量。一旦这个热效应将电池的内部温度提高到超过0摄氏度时,就会触动一个开关,使电池回到通常的结构过程。研究人员在演示中将电池从零下30摄氏度加热到0摄氏度,整个过程只要半分钟,同时仅消耗5.5%的电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