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2020年动力电池比容量目标:300瓦时/公斤!

   2015-08-05 中国质量报
54
核心提示:8月1日,在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主办的互联网+汽车+交通高峰论坛上,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

8月1日,在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主办的“互联网+汽车+交通”高峰论坛上,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欧阳明高传递出如下信息:新能源汽车科技发展“十三五”的实施方案正在制定,目前已经通过国家科技专家组的总体战略规划布局。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的技术研发目标是:百公里电耗降低20%,达到12度(不开空调);产业化后,续驶200~250公里的小型纯电动轿车,取消补贴后可以与燃油车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已经完成了去年一年的销售量。累计生产7.85万辆,同比增长3倍;销售7.2711万辆,同比增长2.4倍。欧阳明高预测,以此速度发展,明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有望在产业规模上达到世界第一。他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走了三步,第一步是产业的酝酿期,从2008年开始的500辆新能源汽车,在大中城市的服务领域各种新能源汽车车型的示范。第二步是产业的导入期,新能源客车、小型电动车、插电式电动轿车投入市场,目前电动汽车的销量占到我们汽车总销量的1%左右,今年年底有望达到20万辆左右。第三步是成长期,希望在2020年左右全新结构的轻量化纯电动轿车、燃料电池汽车、智能化电动汽车会先后进入产业化阶段。”

他告诉记者,新能源汽车科技发展“十三五”的实施方案正在制定中,目前已经通过国家科技专家组的总体战略规划布局。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科技体系和产业链,为实现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提供技术支撑。

据介绍,该方案分为基础科学、系统集成、共性核心技术和集成开发与示范4个层次,完善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技术体系和研发体系,即燃料电池系统、混合动力系统、纯电动系统“三纵”。共性核心技术、动力电池和电子管理的“三横”。重点对300瓦时/公斤的单体机系统已研究。其次是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以新一代宽进代半导体为核心,抓住下一轮的技术变革技术。同时,研发电子控制与智能技术,即智能汽车技术开发。同时在材料学等基础科学方面研发,重点围绕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电动汽车智能化、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和纯电动力系统6个创新链部署38个重点研究任务。

谈到国际汽车智能化技术现状与国内的差距,欧阳明高说:“国际上智能汽车发展迅猛,主要的汽车厂商都会在2020年前后自动驾驶的技术将会基本就绪,与之相比中国的差距比较大,无论在技术水平、在基础设施的规划、在整个的政策和测试规范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十三五”期间我们将通过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开发,尽快实现我国自主的智能驾驶汽车平台技术,应对国际上汽车技术的新一轮竞争。建立起完善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和标准法规体系,促进智能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将以纯电动汽车为平台,在整个专项中将会是电池、纯电动汽车、智能化三个联合研发。”

目前正进行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研发,2020年的目标是轿车高比能量锂离子电池达到300瓦时/公斤,寿命达到1500次,成本要达到0.8元,比现在降低50%,系统比能量要大于200瓦时/公斤,比现在提高大约1倍。

2020年纯电动汽车技术研发的目标是百公里电耗降低20%,A级车达到12千瓦时每百公里,产业化后续时200~250公里的小型纯电动汽车,取消补贴也可以跟燃油车竞争。他说:“目前我们补贴还偏高,所以必须要到2020年使它达到跟传统车竞争,这个传统车竞争不是初次的购买成本,而是包含了整个生命周期的使用成本,因为从目前来看,使用成本电动车燃油省很多。”2020年的目标是开发出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平台技术,电动汽车智能化水平达到SAE三级,就是在高速公路可以无人驾驶,要实现百量级电动自动驾驶汽车、千辆级智能驾驶辅助电动汽车示范运行。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