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国内动力电池产业正经历首轮“寒潮”

   2017-07-17 电池中国网
65
核心提示:2017年7月12日,广袤的中国大地正式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的动力电池产业正经历着产业爆发之后的

2017年7月12日,广袤的中国大地正式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的动力电池产业正经历着产业爆发之后的首轮“寒潮”。

一个行业一旦进入到一种近乎疯狂的发展状态后,就必然会迎来一轮调整,这种调整可以来自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也可以来自政策这只有形的手。也正是这“两只手”,给中小电池企业带来了一股强劲的寒流。

8GWh

这股寒潮并不是刚刚形成。早在2016年11月,国家工信部出台的《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中,对于企业产能要达到8GWh的要求,就让中小电池企业体会到了“寒冷”。彼时,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简称协会),就曾组织国内50多家主流电池生产企业代表召开专题研讨会,商讨动力电池业下一步的发展走势。在当时的会议上,绝大多数产能短时无法达标的企业代表,都纷纷表示“要求太高,很难达到”。

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是“鼓励先进、扶优扶强”。在此政策背景下,动力电池企业需不断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以求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这一政策虽到现在仍没有正式文件发布,但无疑为这轮动力电池业调整吹了冷风,让那些曾被财政补贴冲昏头脑的企业可以冷静下来,好好思考未来走向。

当然也有不少企业以8GWh为目标拼命扩产。但其实企业扩产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国家的产能门槛?还是为了进入整车供应链,赚取补贴?再或者是为了真正在动力电池产业站住脚,最终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很多企业可能并没有思考清楚。曾有业内人士表示,扩产并不难,但是企业有技术有实力让这些扩大的产能正常跑起来,生产出整车厂需要的电池,这才是最难的。因为,后面还有更残酷的考验。

整车供应链

产能门槛后,最大的寒流来自2016年12月30日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简称补贴新政)。补贴新政不仅在补贴额度上退坡20%,而且要求非个人用户购车累计行驶3万公里后,方可申请补贴。这两点最明显的调整,直接给整车企业造成资金压力,并被转嫁到电池企业。

同时,补贴新政对动力电池在性能、成本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压在电池企业头上的技术革新、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压力也就更大。而企业技术进步、成本降低又都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一时间,动力电池企业资金压力骤增。

也正是由于补贴新政中对于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快充倍率、续航里程等都有详细的补贴说明,整车企业必须挑选那些能获得更高额度补贴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在技术性能方面缺乏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面临着无法进入整车供应体系,最终退出市场的困境。

而对于一些可以通过技术优势,为整车企业争取到1.2倍补贴的动力电池企业来说,则面临着整车企业压价的压力。尽管降成本既是产业发展要求,又是行业发展趋势,但在2014-2015年动力电池原材料历经疯狂涨价后,动力电池企业在成本方面的下降空间已经极其有限。

很多企业曾向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简称分会)秘书长张雨反映,能达到1.2倍补贴标准的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也不便宜,除了进行规模化生产,企业可以降成本的空间几乎没有。而利用规模化生产来降低生产成本,就需要高质量、高精度的自动化设备,否则良品率降低,不但企业赚不到钱,还要赔掉原材料成本。对于没有强大资金支持的中小动力电池企业来说,“没钱购买更先进的生产设备,或缺乏技术支持,无法让先进设备正常运转→良品率或一致性不高→在成本或技术方面没有优势,无法进入整车供应链→没有盈利→无法购置更先进的设备或原材料”,这样的循环似乎成为一个“怪圈”,让那些实力不强的中小动力电池企业最终“玩不下去”。

补贴退坡

诚然,财政补贴曾经是支撑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两大产业跑起来的唯一动力。但在钻政策漏洞的骗补事件曝光之后,国家政策更加理性,对于企业来说也更加严格。真正服务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力电池企业就不能仅计较于补贴,计较于成本,而应该更多地在产品技术方面下功夫,生产出适合新能源汽车应用的动力电池。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就曾对电池中国网表示,“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业刚刚起步,动力电池企业要围绕汽车来做电池,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也正因如此,动力电池企业应长久考虑的,是补贴完全退出之后,在市场这只手的掌控之下,企业如何生存、发展的问题。这其中最为重要也是企业唯一能够依托的,就是自身的技术实力。因此,在今年4-7月由分会组织的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调研走访活动中,很多企业负责人都在强调,动力电池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其中不仅需要企业研发团队具备极高的研发实力,生产车间内的工人团队同样需要具备很高的专业技术素养。同时,动力电池产业也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有了大量资金为企业博弈市场提供可靠保障,企业才能在各种问题、困境中闪转腾挪,生存发展。

有了技术和资金,企业无论在规模、产品、成本等方面都将拥有和整车厂平等的话语权,企业也才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白名单和抱团取暖

再顺便说说“白名单”。2015年3月工信部出台《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以后,尽管并未提及其将与补贴目录进行挂钩,但业内还是默认将通过《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登上动力电池“白名单”作为进入新能源整车供应体系的必要条件。相信不少中小动力电池企业也曾或正在努力进入“白名单”,希望有朝一日成为自己立足于行业的一个必要条件。但2017年以来的几批车辆公告和补贴目录显示,越来越多的未进入“白名单”的电池企业登上了公告和目录,“白名单”已经不再是“保险单”,那些之前因为上了“白名单”而稍稍松了口气的中小企业,除了继续提高自身实力,熬过寒冬以外,几无他法。

每当遭遇寒冬,“抱团取暖”也是中小企业最常见的一种方式。这轮寒潮下,需要“抱团取暖”的不只是电池企业,上游材料企业、下游整车企业的加入,可能会让中小企业的日子稍微好过一些,但如果仅仅依赖抱团而不提升自身水平,也可能最终被抱团的其他企业所抛弃。

史上最强寒潮来袭,动力电池产业如果想要熬过2017,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但随之而来的2018,还有多少更强列的寒潮等在前方,我们无从知晓。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