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韩文科:储能技术和助力清洁能源发展的关系

   2013-09-16 中国储能网
79
核心提示:9月8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所长韩文科先生出席了由中国储能网举办的储能技术在微电网与分布式能源中的应用高层研讨会,并在

9月8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所长韩文科先生出席了由中国储能网举办的“储能技术在微电网与分布式能源中的应用”高层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发表了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

本次研讨会我想讲三个问题:一是从大能源的背景来看储能技术的发展;二是储能技术发展的空间到底有多大;三是我们如何发展储能技术。

过去,我们对储能系统并不陌生。今年我们开展一个研究,就是如何高比例的发展中国可再生能源,核心目的就是弄清到205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到底能够达到多么高的比例?在这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国家能源局的大力支持,由刘琦副局长做这个课题的指导。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大家认为储能非常重要,研究储能技术是研究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以我们找了储能方面的研究人员承担这个课题,根据他们的介绍学习了相关内容,所以对储能有所了解。

从大的能源背景来看,现在储能技术正处于全面发展的前期阶段。从全球角度来看,世界各国都在进行能源转型,一是从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二是从传统能源技术向更高的能源技术转型。现在我们很多人写文章,美国发生页岩气革命,对未来能源战略和系统都有影响,影响在哪儿?从能源角度来看就比较好理解,页岩气革命就是更加清洁的能源在美国会对传统能源产生影响,所以美国的页岩气多了以后,便宜了以后,美国天然气的产量和供应量在2050年阶段会保持一个更高的比例。这样就会压缩美国煤炭的空间,所以现在美国的煤炭在国际上的应用正在减弱,包括煤炭发电已经被天然气发电取代。天然气也在增加出口,也会取代美国的其他出口。

美国的页岩气发展了以后同时又发展页岩油的技术,另外天然气在某种程度上也和美国的核电形成了一种竞争。美国有100多个核电站,这些核电站到点了就要进行更新,更新有两种:现在,美国某个部门提出要发展天然气发电就不发展核电,而电力部门尤其做核电的认为核电还要发展,要建设更先进的核电站,这就是一种转型。从中国来讲,能源的转型已经非常迫切。我认为,能源转型的大幕已经拉开,现在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去年年底我们的雾霾情况非常严重,引发我们对能源转型做新的思考。过去,我们认为中国的能源转型是能源结构的转型,我们压缩化石能源,使化石能源比例不断的降低;如果是清洁能源,比如风能、水能、核电,我们叫非化石能源,使它的比例不断上升。但是这个工作从上世纪的90年代末到现在已经喊了十几年,但是进展不大。一是跟我们经济发展方式也有关系,但是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各种技术的支撑作用也不是太强。同时也是我们拉动力不是太明显,雾霾的出现和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面的调整带来了新的问题,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加强雾霾的制约,我们现在增加一个动力,今后城市的能源要快速的清洁化,这是一个现实驱动力。由于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加上环境和生态的问题,因此现在城镇化的能源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所以城市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保持清洁和好的空气质量。

从质量雾霾来讲,没有别的太多选择,煤炭产能城市不压缩,清洁能源的比例上不去,所以雾霾的治理也推不动,当然雾霾是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我们年初也写了一篇文章,中国今后的能源结构优化,尤其是清洁能源的发展有一个更加强有力的推动力,就是城市能源清洁化。加上这些来推动,你要发展更多的清洁能源,要使这个能源结构有一个实质性的转变,这种能源的各种清洁能源技术就要有一个大发展。所以这个就是从大的能源环境来讲,对清洁能源和储能的技术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这个前景里应该在2050年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前面也介绍了各国能源的发展,史司长也介绍了我们国家的情况,从这里来看储能技术和清洁能源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结合在一起的。要发展这些技术,就必然发展储能的技术,从全球范围来看储能的技术也到了一个产业化发展和新的清洁能源能够相嵌在一块,共同发展的阶段。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