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陈海生:先进储能技术发展现状及路线研究成果

   2017-09-18 能见APP
49
核心提示: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海生在9月17日举行的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2017分论坛储能推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海生在9月17日举行的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2017分论坛“储能推动能源创新发展”上发表《先进储能技术发展路线》演讲,并发表储能发展路线图研究成果。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非常感谢齐处的介绍和解读,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储能指导意见的即将发布,储能的春天确确实实已经来临了。今天听到齐处的讲话很激动,作为在储能行业里长期工作的人来讲,这样的消息确确实实是非常振奋人心,指导意见对储能行业发展必定是一个重大的推动。

下面我代表储能技术和政策发展路线图研究课题组,汇报关于储能技术发展路线的研究成果。这个课题组从2012年开始,由当时储能联盟和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一起接受了国家能源局科技装备司的任务,开展储能方面的技术发展路线、产业发展路线及政策发展路线前期的研究。

随着推动储能健康发展指导意见工作,后来又和中科院物理所、中国电科院、清华大学等不同的力量一起,做了关于中国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和政策发展路线的战略研究,这方面工作也为促进储能产业健康发展指导意见的出台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下面我主要汇报“先进储能技术发展路线”的研究成果,时间关系我主要汇报两个方面的内容:除了简单介绍一下研究背景,重点是分享先进储能技术现状和技术路线图,最后简要汇报储能技术发展展望。在技术现状当中,我重点介绍最近一两年的进度:

一、研究背景

储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无论从可穿戴电子一直到人工智能到电动车、到可再生能源到工业应用,直到能源互联网和智能电网,储能可以说无处不在。同时,储能也被称为能源革命的支撑技术,在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储能被称为五大支柱中是关键支撑技术。第三,储能是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100项重大项目的第37项是发展储能与分布式能源。在国家能源委2016年11月17日会议中,李克强总理强调集中力量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特别新能源技术和储能微网技术上取得突破,说明储能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第四,储能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根据国际能源署规划,到2050年,储能占电力装机10%-15%,容量将达到200GW。

基于储能的重要性,也是为了支撑储能产业与技术发展指导意见的出台,我们开展了相关战略研究。主要是开展几方面工作:一是对储能技术进行全面梳理调研,二是对技术现状与趋势的总结归纳,然后进行报告初步编制、同行审定修改,在此基础上提出技术发展路线图的初步意见,包括国情分析、专题研讨、路线绘制、同行核定,最后开展技术发展路线定稿工作。

储能有很多技术,为了限定工作量和高效开展工作,我们进行了储能技术的聚焦。聚焦的标准是这样的,一个是已经具备规模储能的能力或者潜力,就是已经进行了兆瓦级以上的示范或应用,或者正在开展或具备建设的潜力。二是处于前沿技术,应用前景看好。三是至少国内有基础有布局的,所以我们选定了11个技术,下面简要介绍技术现状。

二、先进储能技术现状

1.抽水蓄能,这是应用最广的,传统的抽水蓄能技术我们国家已经掌握了,变速抽水处于研究阶段,海水抽水和小型化处于攻关阶段。

2.压缩空气储能,目前现状是这样的,德国、美国已经商业运行,我国传统压缩空气储能没有运行的电站。新型压缩空气储能不使用燃料,不使用储气洞穴,我们国家研究基本和国际同步,在1兆瓦-10兆瓦发展过程中,这部分主要是中科院工程物理所1.5MW和10MW项目和清华大学500kW项目的示范。

3.飞轮储能,美国总体上处于领先地位,我国飞轮储能十二五期间也有布局,包括英利集团,浙江大学、电工所、哈尔滨工程大学等等开展百千瓦级高速飞轮储能的研究。清华大学联合中原石油公司完成兆瓦级的中低速飞轮储能系统的研究。

4.超导储能,我们国家和国际水平差距并不是很大,中科院电工所、华中科技大学等开展MJ级样机工作。前沿技术包括高效低温智能技术,多元混合储能技术等等。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