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生长”了三年,目前中国石墨烯产业正面临着第一场生死考验。
由于石墨烯极有可能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新技术新产业革命。这三年里,中国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并伴随着国家主席习近平三次考察和指导石墨烯研发工作,将石墨烯推上了一个个新的高潮,而在背后资本市场更是推波助澜。
在石墨烯经历了快速发展的三年后,业内人士纷纷向大智慧通讯社倾诉了他们的担忧:如今石墨烯应用产品低端化、同质化、以及过度炒作等问题日益严重,行业第一轮“大洗牌”已经隐现,未来三年内,至少半数以上企业可能将被淘汰出局。
经历疯狂的三年
石墨烯市场空间巨大,据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石墨烯联盟”)预测,全球石墨烯应用市场将在2018年形成产业爆发点,2020年将成长至1000亿元的规模,而中国的石墨烯市场将占据全球石墨烯市场份额的70%以上,在全球石墨烯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在经历了2014至2016年的高速发展后,石墨烯联盟初步统计,截止到2016年8月底,从事石墨烯研发、生产、应用等相关企业数量超过400家,约占全球石墨烯企业数量的四分之三,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鲁区域。
在技术专利方面更是一支独大,据介绍,2015年,我国已经申请了2200多项石墨烯专利技术,约为全球石墨烯专利技术的三分之一。
伴随着中国企业和专利爆发式的增长,“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已连续举办了三届。
对比产业今昔,石墨烯联盟秘书长李义春深有感触的说,三年间,全国石墨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仅从大会上来看,一方面参会企业明显增多,另一方面在单位构成上,已由最初80%~90%是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转变为70%~80%为企业。
不仅如此,一些企业已经由早期的研发阶段,已经陆续实现了盈利。
比如道氏技术旗下控股子公司青岛昊鑫,该公司董事长王昆明向大智慧通讯社介绍,公司已向比亚迪和国轩高科批量供货,其他客户还在终试过程中,预计今年石墨烯导电剂营收1.5亿,贡献近5000万利润。
石墨烯企业面临第一场“生死大洗牌”
据大智慧通讯社调研了解,在2016年的“中国石墨烯产业创新大会”上,虽然已有70多家参展商向观众展示了石墨烯制品及石墨烯、生物质石墨烯及功能服饰、石墨烯智能理疗产品、智能发热墙布、暖魔方壁画等多种产品。
但是从参展现场可以发现,大部分的石墨烯企业更多热衷于两个应用方向,一是防腐涂料领域;二是动力电池领域。
“虽然今年来了很多企业,但是不出三年,将会有一半以上要关门!”面对市场现状,一位企业大咖向大智慧通讯社表示,公司已经开始考虑逐渐淡化石墨烯业务,未来可能会彻底退出该领域。
石墨烯产业发展至今,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李义春向大智慧通讯社坦言,“比如一家石墨烯企业在某个应用领域赚钱了,其他企业也一哄而上,如果现在石墨烯企业不提高市场意识,我真是担心,有一批将死掉。”
不仅业界,从学界的角度看来亦是如此,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康飞宇接受大智慧通讯社专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
康飞宇指出,首先石墨烯企业在应用领域扎堆,其次下游应用市场尚未完全打开,未来企业将会出现价格战,有的甚至会在竞争中倒闭,目前行业正在经历一个淘汰的过程。
再回头看石墨烯企业,已经开始相互“掐架”甚至“剑拔弩张”,据了解,石墨烯导电剂生产企业-青岛昊鑫和鸿纳(东莞),两家公司对市场份额与双方产品情况,就各执一词,相持不下。
而在涂料领域一大批石墨烯上市公司云集,扎堆现象更为严重。其中包括华丽家族旗下宁波墨西、第六元素、金路集团旗下德阳烯碳、中泰化学旗下厦门凯纳以及宝泰隆等等。
差异化成企业下一步必由之路
对此产业现状,李义春明确表示,石墨烯绝对不能走光伏的老路,当前石墨烯应用市场的开拓必须和下游紧密结合,下一步企业应该坚持差异化的布局,目前联盟正在调动各方资源积极引导。
在差异化道路方面,比较典型的企业是德尔未来。其在收购厦门烯成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后,结合公司自身的家居业务及近3,000家线下专卖店,进行了石墨烯导热塑料、导热薄膜、空气净化等产品的推广,这为新材料应用提供了强大的零售渠道,以及应用领域,目前其客户已经遍布全国,国内市场拓展良好。
此外,中国有一定远见的企业也展开了石墨烯应用领域的新一轮攻势。号称“中国石墨烯产业奠基人”、烯旺科技董事长冯冠平接受大智慧通讯社专访时表示,公司目前已经推出了石墨烯智能暖贴,以及很多石墨烯民用消费品,护腰、护膝、护颈、暖贴等这些产品,将主攻民用消费市场。
“国内石墨烯应用企业应适度聚焦石墨烯高端应用领域,一方面摆脱同质化竞争现状,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在未来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致力于推动石墨烯产业化的东旭光电副总经理王忠辉向大智慧通讯社呼吁。
虽然英国科学家最早成功制备了石墨烯,但中国在石墨烯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中国在新兴领域少有的世界领先。然而未来能否持续?产业能否健康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这不仅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机构做好顶层设计,在大的方向上进行把握及引导,同时也需要企业、科研机构、投资者对现状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决策。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