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建成后装机容量世界第一的抽水蓄能电站——丰宁抽蓄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拉开了新一轮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大幕。抽水蓄能电站在我国已经历了40多年发展,实现了装机从0到超过2000万千瓦、单机容量从几兆瓦到35万千瓦、技术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逐步突破,其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和效益已得到广泛认可。近年来,随着我国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开发进度加快,大型能源基地电力传输规模扩大,迫切需要电力系统拥有更灵活的调节和应急能力,以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抽水蓄能电站恰逢其时,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抽水蓄能装机现状及作用
目前,我国已建抽水蓄能电站26座,装机容量2034.5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8%。全国在建及核准抽水蓄能电站12座,装机容量1544万千瓦。这些电站主要位于北京津冀鲁、华东、华中等中东部负荷中心地区。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加强对抽水蓄能电站的调度运行管理,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一是解决电力系统日益突出的调峰问题。浙江天荒坪、江苏宜兴等电站根据电网调峰需要,每日基本运行方式为“两发一抽”,夏天炎热高温时,天荒坪电站甚至“三发两抽”。二是发挥调压调相作用,保证电网电压稳定。2009年6月18日上午9点45分,华东电网内琅琊山蓄能电站所处局部电网电压偏高,机组短时进相运行约两分钟,明显改善了局部电网电压偏高的状况。三是发挥事故备用作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宁东±66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投运期间,山东泰山电站发挥启停迅速的特点,机组启动1052次,确保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此外,抽水蓄能电站还具有黑启动、系统特殊负荷等功能,这些优良性能在被逐渐认识和推广应用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发展。
抽水蓄能电站发展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电力装机规模增长和联网范围扩大,未来一段时期,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同时,随着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占电力装机比重逐步提高,电网面临更严峻的调峰、调频等运行压力。抽水蓄能发展正当其时,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中长期电力发展需求来看,预计到2020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约20亿千瓦,比2010年翻一番。发达国家抽水蓄能装机占总装机的比重一般在5%以上,按照抽水蓄能在装机中的比重为3%~5%,中长期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将达6000万~1亿千瓦。
从调整能源电力结构来看,目前我国电力装机结构中煤电约占66%,抽水蓄能、燃气发电等灵活调节电源仅占5%左右。近年来,随着风电快速发展,我国风能资源富集的“三北”地区,风电比重已达较高水平。加大抽水蓄能建设力度,提高全网调节能力,对促进风电等新能源发展、改善电力能源结构意义重大。
从国家相关发展规划来看,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原则,适度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规划提出了2015年装机容量3000万千瓦、2020年装机容量70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
从站址资源和项目条件来看,我国抽水蓄能站址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开展前期工作的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规模约1.3亿千瓦。我国在建的抽水蓄能电站装机约1100万千瓦。按照相关规划,“十二五”时期还将重点开工建设一批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总量约3000万千瓦。
综合考虑发展需求、规划安排和实际进展,到2015年,我国抽水蓄能装机规模预计将达2700万~3000万千瓦,占装机比重1.8%~2.0%。2020年,装机规模将达到5000万~6000万千瓦,占装机比重2.5%~3.0%。2030年,抽水蓄能装机规模有望达到1.0亿~1.2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4%左右,西部地区的蓄能电站建设将会是新的增长极。
促进抽水蓄能发展的建议
加强政策支持,推动抽水蓄能建设。由于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周期一般长达6~8年,到2020年要实现蓄能装机目标,需要加快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核准进度,加大移民、征地等前期工作支持力度。从投融资、税收、电价等层面着手,推出激励抽水蓄能加快发展的政策。
由电网企业全资或控股,统一建设和运营抽水蓄能电站。抽蓄电站不同于常规电源,电站布局和建设要以电力系统整体规划为前提。由电网企业统一建设和运营管理抽水蓄能电站,有利于合理规划、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电站的综合效益。
将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运行成本纳入电网运行费用统一核算,作为销售电价调整因素统筹考虑,积极疏导。抽水蓄能电站由电网企业投资建设,为整个电力系统提供服务,建设和运行成本应纳入电网运行费用统一核算,作为销售电价调整因素统筹考虑。
未来20年,抽水蓄能在电力工业发展中面临难得的机遇期。为保证蓄能电站健康发展,当前需要深入开展投融资机制、电价机制、运营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和试点工作,相关研究可围绕如何量化评价蓄能电站效益、如何与新能源发电企业配合运行等关键问题展开,制定符合我国电力体制和实际需要的抽水蓄能发展政策。在保障抽水蓄能电站更好地服务全系统的同时,确保每个电站项目良好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