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2020年1月30日特斯拉创始人Elon Musk在2019财年Q4业绩交流会上表示,宁德时代已经成为公司合作伙伴,具体的合作细节将在4月的“电池日”中进一步透露。
解读 :
中国动力电池制造产业链获得国际认可的又一突破。2020年全球主流车企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电动化趋势进一步明确。电动化发展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打破传统汽车工业供应体系的机会,近年来尤其自2019年下半年以来,多家国内企业已经深度参与到海外车企新能源车型的零部件供应中,中国制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市场获得一定认可。其中,一些企业成功进入Tesla供应体系,相关供货产品主要为热膨胀阀、PACK结构件、继电器等,但在“三电”核心设备(电机、电控、电池)领域一直缺位。而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技术要求高、价值量占比大,特斯拉考虑将宁德时代纳入供应体系,表明我国的动力电池制造产业链进一步受到国际认可。
宁德时代产业链有望长期受益双方合作。2019年特斯拉合计生产36.52万辆电动车,交付36.77万辆,在所有交付的电动车中,Model 3占比81.84%。公司通过新建厂房、提高利用率等途径实现产能扩张,加州Fremont工厂产能已经从2019年Q3的44万辆提升至2020年1月底的49万辆,2020年内将进一步提升至59万辆;上海工厂Model Y产线也已经处于建设中,规划产能不少于15万辆,建成后与Model 3产能合计将不少于30万辆。公司预计2020年销量超过50万辆,较2019年交付量增长超35.98%。从更长期的角度看,特斯拉Cybertruck等新产品不断推出,并且订单数据表明需求较好,因此特斯拉未来的电池需求仍有很大增长空间。截至2020年2月1日,Tesla与宁德时代尚未正式披露未来合作应用的首款车型,但我们认为,宁德时代有望在Tesla未来新车型的制造中参与供货,宁德时代产业链将受益其销量增长预期。
1特斯拉预计2020年销量超50万辆
特斯拉作为全球电动汽车龙头企业,其产销量不断增长。2019年特斯拉合计生产36.52万辆新能源汽车,交付36.77万辆,分别同比增长43.49%、49.75%。其中第四季度生产10.49万辆,交付11.21万辆,分别同比增长21.18%、23.23%。特斯拉2018年和2019年的产销情况如表1所示。
特斯拉通过新建工厂、提升产能利用率等方法扩张产能,同时推出新车型提升产品丰富度。如图1所示,公司目前具有Model系列4款车型,并于2019年推出Cybertruck,还计划推出Semi等新车型。产能方面,公司在加州Fremont的工厂产能不断增加,并且已经开始量产Mode Y车型,上海工厂Model Y车型产线也已经处于建设期,公司产能从2019年三季度末的59万辆增长至2020年1月末的64万辆,2020年内将进一步增长至89万辆,如表2所示。在产品丰富、产能增加的背景下,公司预计2020年交付量将超过50万辆。
我们认为,特斯拉是一家极具竞争力的新能源车企,目前已经在全球市场树立了品牌效应,随着更多车型推出,更多消费人群将被覆盖,特斯拉电动汽车的销量有望持续增长。
2宁德时代产业链或受益
特斯拉创始人Elon Musk在2019财年Q4业绩交流会上表示,LG和宁德时代已经成为公司合作伙伴,具体的合作细节将在4月的“电池日”中进一步透露。这是特斯拉首次正面确认与宁德时代的合作关系。宁德时代作为国内乃至全球动力电池行业翘楚。据高工锂电统计数据,2018年宁德时代以37.23%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动力电池出货排名第一。高工锂电2019年最新数据表明,宁德时代以32.31GWh的装机量占据国内市场51.80%的市场份额。客户方面,宁德时代此前已经获得德国宝马的动力电池订单。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产品已经受到海外客户认可。宁德时代进入特斯拉供应体系是中国锂电制造产业链获得国际认可的又一突破。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整车中成本占比最大的部分,且技术含量高,车企要求严格,国内动力电池受到海外新能源龙头车企的认可,是中国锂电制造业的又一突破。我们看好双方合作为宁德时代及其供应链企业带来的长期发展机遇。从更长期的角度看,电动车市场处于成长期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巨大。而特斯拉作为行业龙头企业,有望凭借技术、品牌、性价比、产品驾驶体验等多方面优势将获得更多市场认可,实现持续性的增长。因此对于进入特斯拉供应链的宁德时代而言,未来其动力电池产品销量都将随着特斯拉电动车的销量增长而增长。根据各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告,我们将宁德时代主要供应商及其情况梳理如表3所示。我们认为,宁德时代进入特斯拉供应体系对其供应商构成利好。
我们认为,宁德时代是本次双方合作的直接受益者。此外,铜箔供应商嘉元科技、锂电隔膜供应商恩捷股份,以及容百科技、中锂新材(中材科技)、璞泰来、格林美、星源材质、先导智能等多家公司均已披露成为宁德时代的供应商。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