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海姆教授在青岛召开的2015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开幕式上作“石墨烯以及其他的二维材料”的主题演讲。
安德烈·海姆教授为科技日报读者题词:中国正引领石墨烯商业化。石墨烯与你们同在!——安德烈·海姆
10月29日,青岛。当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安德烈·海姆手握中国企业“烯旺”的特别礼物——“石墨烯智能护腰”时,那看似略显严谨的嘴角微扬。此次,海姆专程从英国飞赴青岛,参加2015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借此机会,科技日报记者就国内石墨烯领域企业家和专家关注的问题,对其进行了独家专访。
石墨烯研发和商业化速度令人惊诧
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海姆颇为感慨地表示,自2010年他与同事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因发现石墨烯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迄今为止短短几年间全球石墨烯研发及商业化的速度令他十分惊诧,特别是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参加石墨烯创新大会感触尤深。
海姆说,在获诺奖之后,他开始转移研究方向,只把三分之一的精力用在饶有兴味地单纯研究石墨烯与其他材料或一些复合材料的作用及性能,其余时间则用于寻找目前石墨烯研究尚未覆及的新领域。
他说:“目前对于开发石墨烯材料,有两个主要任务:一个是如何使用它,赢得财富;另一个是研究如何超越这种材料,给人们提供更多应用。本人所做的研究属于后者。坦率地说,目前全世界有上千万聪明的研究人员都在研究石墨烯,有些拥挤了,因此我就尽量避免挤在其中。”
能转化成产品的论文或专利才叫棒
石墨烯发现于欧洲,迄今欧洲科学家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总体也是全世界最多的。但据10月30日由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首发的《2015全球石墨烯产业研究报告》统计,中国不仅2012年底研究石墨烯的论文发表数目位列全球第一,而且近3年专利数量迅升首位,只是论文质量的创新性有待提高。
对于这种现状,海姆指出:“人类还不是特别聪明的动物,因此总会夸大其词。一方面,许多已发表的有关石墨烯研究的论文中,一半的研究会被废弃掉。这些论文实际上是一些学生为了申请博士学位所作。另一方面,许多的专利,特别是产自大学的专利,其中有90%并没什么价值,99%的专利最终会作废,维护这些专利也会花很多费用。本人就有约5个到10个专利,其中只有很少可以商业化。而专利是用来保护商家利益的,很多人为此在浪费生命。”
他强调:“我不是在批评科学论文或专利,当然好的专利可以有上千万元的价值,但在其转化成产品进入市场之前,单纯以论文或专利的数量论英雄没有意义,过于简单化了,这并不能反映商业化的趋势。应市场所需,能转化成产品的论文或专利才叫棒!”
期待中欧加速统一全球标准
目前石墨烯研发进展迅速,产业化应用将大大超出预期。对于一个新兴产业而言,统一标准的制定,是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但目前,由于各国研发石墨烯的起点大致相同,应运而生了很多各自的标准。
对于记者“将来是否有可能建立全球统一的石墨烯国际标准”的问题,海姆给了一个肯定的回答。他说:“很赞成未来全球能够统一石墨烯行业标准,欧洲与中国可以一起合作发挥积极作用。不过,首先我们需要产业界推出能够被市场认可、质量优异的产品,来提升业界的标准。”
他指出:“世界不是单极的,中英双方都有非常智慧的政府。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期访英期间参观了曼彻斯特大学国家石墨烯研究院,而且中国有很好的企业、很多聪明的科研人员。我们需要开展双赢的合作,超越竞争。”
实现产业化最需要的是耐心
为把石墨烯从实验室带入社会掀起一场产业革命,欧盟2011年斥巨资启动庞大的“石墨烯旗舰计划”,而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自然》的主编曾发表文章对该计划的施行表示担忧,认为“未来在应用领域及产业化方面的发展中心恐怕在亚洲”。
在回应“如何看待石墨烯产业化”的问题时,海姆说:“大约190年以前,科学家发现了铝,以及这种材料表现出的很多优良性质,但不知拿它做什么,直到后来才得以广泛应用。目前石墨烯正处于同样的状况。现在有些媒体把研发Windows、触摸屏智能手机这种杀手级产品只归功于比尔·盖茨、乔布斯,然而好的应用产品是由一个个性能优异的软件和硬件构成,上千万人为此付出了努力。石墨烯是一种新兴材料,性能优异,如在生物传感、导热和导电方面。科研人员正努力以多种方式或途径探寻技术上的突破,降低成本,而现在找到杀手级产品还很困难,不过相信在足够的时间内,通过积累迟早会制造出更好型号的原料、高质量的产品。这种材料将会改变世界!”
在走访了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际石墨烯创新中心之后,海姆表示,“我去过世界上很多地方,但是看到青岛这种高度集中的石墨烯产业集聚,仍然印象深刻。中国真是有太多聪明的科技人员在推动石墨烯的商业化进程。中国正引领着石墨烯商业化。”
海姆最后强调:“石墨烯不是一个材料,而是一批材料。我不是一个企业家,但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很负责任地告诉你,投资石墨烯这个产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定要有耐心!”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