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储能作用巨大,经济性驱动增长

   2017-10-19 新能源投融资圈
80
核心提示: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在全球石化能源紧张的今天,有效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进行发电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在全球石化能源紧张的今天,有效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进行发电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由于风、光等新能源本身具有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阻碍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难以平稳,无法保证其电力系统的供电稳定。然而,将储能系统应用于风电、光伏发电,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弊病。储能系统的引入可以为新能源接入电网提供一定的缓冲,起到平抑波动、削峰填谷和能量调度的作用;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改善新能源发电功率不稳定,一天之内可能多次出现波动的情况,从而改善电能质量、提升新能源发电的可预测性,提高利用率。

一、储能是发展必经之路,发展储能是大势所趋

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铅炭电池的成本得到了有效的下降,目前已降至不到0.45元/KWh。成本下降所带来的储能经济性,为储能项目在用户侧打开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用户侧储能主要用来削峰填谷平滑成本,并且协助用户改善电能质量。对于工厂以及办公楼宇来说,储能系统的引入有利于提高电网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是参与调频调压、补偿负荷波动的一种手段,有效减少了生产流程和工作过程被供电不稳等外部因素影响的可能性。对于家庭来说,分布式储能系统的应用有助于家庭将太阳能或风能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在必要的时候自主提供一部分家庭用电,另外,剩余的电能也可以并入国家电网,提高效用。

二、主要的储能类型及其适用场景

 

 

表中展现了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储能类型,从总体上来看,化学储能方式相较于物理储能效率更高,对于外部环境条件(如:地理位置等)依赖性更小。另外,化学储能相比于电磁储能而言,技术相对更为成熟,应用范围更广,使得化学储能在当今和未来的储能产业发展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2016年化学储能成本大幅度下降,特别是铅炭电池成本已降至0.45元/KWh,使得储能产业的发展迎来新的经济性拐点。

在化学储能中,铅酸电池是化学储能中发展技术最成熟,性价比最高的一种储能方式,但是由于传统铅酸蓄电池的负极容易硫酸盐化,大大影响了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因此经过研究改进,产生了铅炭电池,电池性能和使用寿命有了很大的改善。当前,铅炭储能电池应用广泛的环节之一是用户侧储能。用户侧储能的主要作用是削峰填谷平滑成本,以及协助用户改善电能质量。铅炭电池储能的主要优势是效率较高、成本适中、占地面积较小、循环次数较好,比较适用在土地资源有限、充放电次数高的用户储能。另外,铅碳电池成本下降带来的经济性使得铅炭储能电池在用户侧的商业化推广与应用具备了基本条件。

三、近几年用户侧储能快速建设

从全球角度看,自2008年以来,储能进入了快速成长阶段,装机规模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我国自2013年以来,随着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快速增长,以及2015年下半年以来电力体制改革加速进行,部分地区电价机制更加灵活,用户侧使用储能能够获得即时且明显的经济效益,用户侧储能装机容量快速增长。

此前,抽水储能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且技术最为成熟的一种储能技术,该储能方式装机容量巨大,一般应用于大型电站。但是由于抽水储能具有建设周期长、对地理位置条件依赖性比较大等特性,对于分布式储能项目来说并不适用,因此,近几年我国的储能领域正呈现出以抽水储能为主,逐步转向化学储能,提高其应用比例的整体趋势。

基于近几年化学储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化学储能成本不断降低,储能经济性为化学储能的进一步商业化应用与推广提供了前提条件。另外,在大力支持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背景下,近几年我国的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大体上呈现出一个上涨的趋势。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的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就已达到4318万千瓦,成为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截至2016年底,我国的新增和累计光伏装机容量均达到了全球第一。分布式项目在近年也持续增长,2016年分布式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相比于2015年增长了200%。分布式装机容量的快速增长同时带动了储能装机容量的快速增长。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