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再一次定义全球动力电池安全新标准 比亚迪打造全新"刀片电池"

   2020-02-24 北京商报
57
核心提示:谁都没有想到,在2020开年之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发生巨大逆转,磷酸铁锂电池再一次爆发出巨大前景。1月,比亚迪宣布

谁都没有想到,在2020开年之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发生巨大逆转,磷酸铁锂电池再一次爆发出巨大前景。

1月,比亚迪宣布将推出基于磷酸铁锂技术的“刀片电池”。随之2月,有消息表明,特斯拉将在model3车型上搭载无钴的磷酸铁锂电池。全球两大新能源汽车巨头的共同选择,无疑昭示出动力电池技术路线的巨大变革。

不同品牌 不同路线

无论在新能源汽车刚刚兴起的十年前,还是年销量规模已经超过120万辆的现在,当消费者面对“购买电动汽车最看重哪部分”这个问题时,所给出的答案始终是电池。国家的政策推动也瞄向了动力电池。这一核心领域,政策选择了能量密度这个技术抓手。

三元锂电池,凭借自身高能量密度的特性,迅速成为包括特斯拉在内一众厂商的唯一选择。可以说,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迅速普及正是得益于电池技术特别是能量密度的不断突破,从100公里到600公里,积压在整个产业链条上的“续航焦虑”终于得到了释放。

image004

 与此同时,过高的能量密度让一些不稳定因素逐渐显露,活跃的化学属性和较差的稳定性,从电池生产和整车匹配两方面,厂家只能从设计实力、流程管理和品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并不能根本解决这一材料固有问题。2019年全球范围内接连发生的多起新能源汽车自燃、起火事故,引发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可靠性的担忧。

执着的比亚迪却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

在比亚迪内部,电池安全是被定义为最高级别的。即便是三元锂电池,比亚迪也选择了相对保守的能量密度方案,这也成就了比亚迪动力电池安全0事故的纪录。另一方面,比亚迪从未放弃对磷酸铁锂电池的应用和技术迭代。深耕领域多年、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和深厚技术积累的比亚迪始终是磷酸铁锂电池的引领者、示范者和扛旗者。磷酸铁锂技术的安全性能是非常突出的,它的失控温度在500摄氏度以上,同时电池组具有更高的整体刚性,抗变形、耐挤压和穿刺的能力也更强,电池组内部短路的几率接近于零。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使用环境更复杂、综合工况更恶劣的电动大巴和商用车一直坚持磷酸铁锂动力的技术路线。

领导全球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变革

此时此刻,当安全和寿命取代能量密度,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普世评价标准,曾经因能量密度不足短暂“失宠”却更安全、更可靠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也就拥有了更多可能。尖端品牌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平衡动力电池在能量密度、充电效率和安全系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而我们将视线回归到技术路线背后的战略选择时,不得不感慨比亚迪的战略眼光。凭借对行业深刻理解的战略前瞻,比亚迪基于其领先全球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率先交出了“刀片电池”这一答案。

image008

 比亚迪刀片电池具备高安全、长寿命的核心优势

基于磷酸铁锂技术的刀片电池安全性保障大幅提升,它的失控温度远高于三元锂电池,同时电池组具有更高的整体刚性,抗变形、耐挤压和穿刺的能力也更强,电池组内部短路的几率接近于零。

比亚迪独创的七维四层电池安全体系,在每个维度跟层级都有对应的防护措施。其中,四个层级指单体、模组、电池包、系统,七个维度包括可靠连接、高压防护、碰撞、过充、短路和热失控,全方位有效的保护电池安全。刀片电池还为整车布局设计带来两大便利:首先,设计师可以根据车型不同来灵活设计电池组的整体尺寸;其次,电池组对于车内空间的侵占更小,相应也就为乘员提供了更宽敞的空间和更舒适的感受。

技术和体系双管齐下,比亚迪刀片电池,势必将再一次定义全球动力电池安全新标准。此外在电芯的使用寿命方面,刀片电池相比三元锂电池同样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电池循环次数大幅度提升,刀片电池拥有超过100万公里的使用寿命,倍数级提升了整车的实用性。

刀片电池将首发搭载比亚迪汉

针对磷酸铁锂电池在乘用车应用方面的能量密度不足问题,比亚迪通过系统层面的创新予以巧妙解决。

刀片电池采用长电芯方案,可以极大提升电芯的成组效率,不仅重量能量密度大幅提升,体积能量密度提升也高达50%,续航里程几乎可以比肩三元锂电池。

应用方面,比亚迪计划年中上市的全新中大型新能源轿车——汉EV,将作为首款搭载刀片电池的产品。在风阻系数仅有0.233 Cd和强劲刀片电池组的双料加持下,比亚迪汉的NEDC里程超过600公里。凭借极富动感的造型和卓越的参数表现,比亚迪汉成为了2020年最值得期待的新能源汽车。

在新一轮的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之争中,比亚迪再次展现了自己的实力,持续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品的变革。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