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LG化学动力电池业务的前世今生

   2021-01-21 电动汽车观察家
87
核心提示:2001年,LG集团最高经营者 (CEO) 会议推进得异常困难。因为一场决定电池业务去留的讨论争议很大。LG化学面临的问题是,如果留下

2001年,LG集团最高经营者 (CEO) 会议推进得异常困难。因为一场决定电池业务去留的讨论争议很大。

LG化学面临的问题是,如果留下电池业务,可能要面临10年的连续投资而不见回报。

锂离子电池项目反对者认为,“要承受大规模赤字,强行推动电池事业吗?”在他们看来,索尼和三洋这些全球电子公司已经热火朝天地进行电池开发,作为化学企业的 LG化学是否有必要继续推进此项目?

赞成者认为,锂离子电池市场前景光明,未来会成为LG化学收入的重要来源。

双方争执不下。

最终LG的第二代掌门人具本茂表态:“我认为继续电池事业是正确的。抱着必成的信念重新开始。不放弃,向远看,更专注研发。”

自此,LG化学的电池业务得以保留。

事实证明,这一具有前瞻性决定是正确的。

正是这一决定,打造出一个国际锂离子电池的龙头企业。

根据SNE公布的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行榜中,LG化学以31GWh装机量排名第二,与第一名宁德时代仅相差3GWh。

2019年,宁德时代还大幅领先LG化学21GWh,松下也遥遥领先于它。

 资料来源:SNE

如今的LG化学供货囊括了几乎所有欧洲车企,全球二十大车企已占十三席,是拥有客户最多的动力电池企业。

2020年12月1日,LG化学电池业务成为独立法人——LG Energy Solution(LG新能源)诞生。

在外界看来,一家以化学品起家的电池企业,其发展优势似乎得天独厚。殊不知LG化学的电池业务也是从零开始,做到如今的龙头地位。其电池业务发展中间有多次失败。

一系列花团锦簇下,潜藏着重重危机:客户数量多、质量高,意味着诸多强手觊觎;出货量大,则意味着一旦出现质量,可能就是波及全球范围的大事件,后果往往也是致命的。

就像一艘巨轮,在激流险滩中行进。

化妆品起家

提起LG化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化工产品,但实际上,它前身是一家化妆品公司,以生产面霜起家。

LG集团的创始人具仁会出生在朝鲜南部的一个小村庄。开过布店、做过外贸、运输等行业,积累了一些资本和经验,在40岁的时候与合作者创办了“乐喜化学工业公司”(Lak Hui,发音同lucky),这一年是1947年。

乐喜化学,最开始只生产一款名叫“乐喜乳霜”的化妆品。但是具仁会发现,消费者经常抱怨面霜瓶子的盖子掉在地上后很容易摔碎。他敏锐地意识到这背后潜藏的商机:具仁会要生产不易破碎的化妆品瓶盖。

1952年,乐喜引进注塑机,韩国开启塑料时代,生产出了梳子、牙刷、餐具等日用品。

尝到多元化发展的甜头后,乐喜又扩张至电子领域。

1958年,乐喜成立“金星社”(Gold-star),即现在的LG电子。金星社的成就同样巨大,生产出了韩国第一台电冰箱、空调,以及洗衣机等。

1982年1月1日,乐喜集团正式改名为乐喜金星集团。

乐喜金星似乎对化学品情有独钟,继轻化工业后,由开始向石油化工业挺进,并成长为一家综合性的化学及贸易公司。

1983 年以后,乐喜将石油化学业务作为核心业务,深化发展生活用品、精密化学等现有事业领域,并重新开展化妆品事业,以及医药品事业等领域。

1995年1月乐喜金星集团改名为LG,即乐喜金星两个单词的缩写(Lucky,Goldstar)。

锂离子电池业务艰难起步

锂离子电池诞生后,LG化学开始涉足。

20世纪90年代,锂离子电池被发明出来,首先将其产业化的是日本索尼集团。锂离子电池的应用使移动电话、笔记本、计算器等携带型电子设备的重量和体积都大为减小,市场需求迅速增长。

在化学材料深有布局的LG化学敏锐地察觉到锂离子电池带来的巨大影响。而韩国境内的锂离子电池仍然是一片空白,因此LG化学决定开启对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这一年是1995年。

项目一开始就遇到了巨大困难。LG化学虽然在材料领域积累深厚,但是团队中却没有一个电池专业人士,仅有的是主修“腐蚀”专业和一些具备镍氢电池经验的人员。

也就是说,LG化学可以从日本带回电极,但是没有人能对其进行分析。

完全不了解谈何生产?

 资料来源:LG化学官网

LG化学首要任务是要弄“懂”电池。

为此,LG化学开始尝试与日立等日本企业建立合作,但是这个过程并不顺利。日本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非常强,不要说技术合作,设备和材料资源的合作都遭到拒绝。

无奈之下,LG化学启动备用方案,通过接触日本新兴企业,间接获得设备方面的知识,一边开发一边测试。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被用于笔记本PC等的小型电池,终于被LG化学试产成功。

1999 年,LG化学成为韩国首个成功量产锂离子电池的企业。

但是面对索尼、三洋这样全球性的电子公司,LG化学的电池业务很难达到预期的盈利水平,电池事业陷入了危机。

后面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电池业务保留与否引起了极大争议。

在具本茂力挺下,电池业务才得以保留。

两次失败后,最终拿下通用汽车

在3C领域不能快速获得突破的LG化学,开始探索新的领域。

1997年,日产制造出汽车世界上第一辆使用圆柱锂离子电池的电动车Prairie Joy EV,获得了业界的高度关注。

这也引起了LG化学的注意:2000 年,LG化学专门在美国设立了研究电动车电池的法人。

在电动汽车市场启动前,做出继续投入这一领域的决定非常不容易。因为安全、性能、量产的不确定性,以及研发所带来的投资风险非常大。

要想继续生存,必须尽快出成果。为此,LG化学加快了研究步伐,将研究人力扩大至100多名。

但情况却仍然不顺利。高投入没有换来任何可见性成果,公司内部的忧虑增加,不断探讨着项目的存亡。

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要有客户。

LG化学将目标锁定为通用汽车。

通用汽车是较早探索电动汽车的企业之一。1996年,通用就已经量产了开始量产世界第一辆现代电动汽车——EV1。不过,那时通用采用的还是铅酸电池。

如今锂离子电池出现,通用又有了新的方向。

2006年,LG化学有机会参加通用汽车的电动汽车项目,但因提交的样品有问题而落选。

LG化学不会就此放弃,因为他们深刻明白进入世界最大汽车生产厂家的供应链意味着什么。

LG化学不断完善产品,继续创造新的机会。

2007年,通用汽车在启动电动汽车Volt项目,联系了LG化学,进行验证。LG化学最终成为6家公司中,A123和LG化学入选。但人们普遍更看好A123。

 Volt

眼看就要成为陪跑,LG化学只能孤注一掷。

LG化学接受了通用提出的进度要求,虽然按照这个进度几乎无法完成全部的验证。结果可以预见,产品性能仍然不达标:几个月内电池包性能出现了明显下降。

LG化学积极与通用汽车沟通,并分享发展计划、改进细节、评估方法等方式,来寻求解决方案。

或许被LG化学积极、诚恳、努力的态度打动,通用汽车继续与之合作。

在之后的一年中,LG化学终于生产出令通用满意的电池。最终LG化学被选为Chevrolet Volt唯一的电池供应商。

通用汽车于2010年量产了该车。

其实在拿到通用订单之前,LG化学的动力电池先在本国开花结果:2007 年 LG化学获得现代汽车订单;2009年LG化学的第一款动力电池是与现代起亚共同研发。

LG化学在汽车领域的局面彻底打开。LG 化学美国客户以通用为主,其他客户包括福特、克莱斯勒。LG化学在密歇根的工厂基本负责以上三家公司的订单。

2020 年 LG 化学获得特斯拉大额订单,为特斯拉上海工厂的 Model 3、Model Y 供应电池。

 Model 3

2020年2 月,LG 化学从今年下半年为美国豪华电动车 Lucid Motors 的标准车型独家供应电池,电池型号为采用NCM811的21700圆柱电池。另外,其还与大众、奥迪等也建立了合作关系。

 Lucid

2020 年,LG 化学和通用新建的动力电池合资公司动工,所生产的电芯将应用于通用汽车未来推出的电动车产品,包括从凯迪拉克轿车到 2021年末发布的新电动卡车。

LG化学几乎囊括了欧美主要的整车企业,是目前合作车企数量最多的动力电池企业。

经过20多年发展,LG化学已有相当积累。LG化学是以化学品起家,其在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四大关键材料领域都有全面的技术储备,对材料学的研究和理解深度是其他企业难以企及的。

LG化学的专利和商标保有数量一直在全球同类企业前列,并且始终处于不断攀升的状态。安信证券数据,截至2018年,LG化学一共有约55000项知识产权,其中电池占比最高,达40%左右。专利涵盖塑性体、SAP、偏光板、储能电池和三元材料等多方面。众多的专利保护已经成为LG化学的核心竞争力。

与SKI对簿公堂

这些知识产权和专利的作用,在与SKI的竞争中得以显现。

2019年4月,LG化学认为SKI涉嫌盗用其商业秘密,将其告上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指控SKI通过雇用其前员工以盗用其商业机密。

相比LG化学,韩国SKI在锂离子电池领域起步较晚,2012年才实现商用化。但SKI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快速成长显然对LG化学构成威胁。

LG 化学向ITC提交的起诉书中提及,在过去的两年内,SKI共挖走76名动力电池行业的研发核心人才,并要求这些人员在转职过程中提交核心工程及技术文件,同时SKI方面违背“商业伦理”,在这些人员入职后将其所持有的核心文件进行高频次的下载。

LG 化学请求ITC禁止侵犯其商业机密的SKI锂离子电池和基础设施技术进入美国市场。

SKI也没有坐以待毙。2019年6月10日,SKI宣布将在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起诉LG化学,要求LG化学针对无端指责SKI的行为进行道歉和赔偿,并要求LG化学方面赔偿10亿韩元。

SKI方面负责人称:“目前LG化学方面对于SKI的无端指责,已到无法忍耐的地步,因此SKI方面不得不强有力的回应。”并表示,“若通过内部调查,发现LG化学方面的无端指责所带来的损害大于10亿韩元时,将上调请求赔偿的金额。”

SKI方面还否认了LG化学的指控,表示这些人员均通过正常的公开招聘渠道入职,且LG方面与SKI的主推技术及产品不尽相同,因此并没有必要窃取核心技术。

在接下来的10月里,LG化学与SKI进行了8次交锋之后,LG化学获得了初步胜利。ITC作出了有利于LG化学的默认判决,但这并不是最终结果。

2020年12月10日,ITC宣布,调查时间延长至2021年2月10日。

不过,这在LG能源方案的律师 Bert C. Reiser看来,这种拖延只是惯例,因为这个机构自3月以来已经有50起调查被延期。

根据LG化学近期的回应,之所以做出有利于其的默认判决,是因为ITC行政法官Cameron Elliot发现,“绝大多数”记录表明SKI销毁了“与调查中的问题有关的证据”……“目的是隐藏商业秘密盗用的证据”。

法官还发现,SKI故意不遵守其命令:SKI调查其证据范围并部分补救其销毁行为。根据这些调查结果,行政法官批准了LG 化学的动议,认定SKI为违约,并认为SKI放弃了“对调查中有争议的指控进行争议”的权利。

在业内人士看来,表面上看,似乎是人才和知识产权纠纷,背后其实是客户资源的争夺。

2018年,SKI击败其电池业界“前辈”LG化学,获得大众集团价值超十亿美元的订单。

随后SKI又大张旗鼓在美国建厂:2019年3月,SKI投资17亿美元,在美国佐治亚州杰克逊县新建的动力电池工厂破土动工,并计划2022年投产。

这些举动必然让LG化学大为恼火。

从时间线上看,LG化学因为大众订单,而将SKI告上法庭的可能性确实非常大。

而且在LG化学的指控中提出,SKI通过窃取其核心技术,将获得超过10亿美元的不当利益。

这暗指的应该就是大众订单。

这不是LG化学第一次状告SKI。

早在2017年,LG化学就对SKI提起诉讼,当时地点是在韩国,原因是SKI“挖墙角”:LG化学请求法院支持其限制五名核心研发人员离职。韩国大法院(最高法院)最终支持了LG化学的请求,并要求五名人员在未来两年内不得离职。

时隔1年多,LG化学再次起诉SKI。

因为在LG化学看来,SKI进入市场的时间较短,能够快速成长,就是因为在过去两年挖走其许多研发人员,并获取其核心技术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一旦裁定SKI败诉,其电芯、模组以及相关零部件将无法再出口到美国。这部分订单最终很可能还会被LG化学“拿回”。

后院失火:两起召回事件

LG化学前院还没收拾完小弟,后院却起了火。

两起汽车召回,一起储能召回,LG化学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1)2020年10月现代全球召回7.7万辆车

现代汽车表示,在车辆停放时,发生了13起不明原因的电池起火事故。这些起火的汽车使用的是LG化学公司在中国南京厂生产的电池电芯。为此,现代汽车将在全球召回近7.7万辆KONA EV汽车。

 KONA EV

最新消息称,目前已有200名车主起诉现代汽车。

据韩国商业报道,LG化学否认电池起火是由其电池引起的,但现代汽车已经逐渐减少了对LG化学电池的依赖。

韩国科技通讯社The Elec,2020年 11月16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在Kona电池起火召回事件发生后,SK Innovation将可能成为现代汽车的首选电池供应商。

(2)11月通用召回6.9万辆车

在看到现代大规模召回后,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似乎也意识到什么,针对通用汽车旗下的雪佛兰Bolt EV电池起火事件展开调查,调查涉案车辆是2017年至2020年生产的近7.8万辆Bolt EV。

2020年11月13日,通用汽车宣布,在全球范围召回6.9万辆于2017-2019年生产的Bolt电动汽车,目前这款车型在全球至少发生了5起火灾事故。

对于召回的原因,通用称,召回车辆均搭载了韩国LG化学生产的电池,这些电池在充满电或即将充满电时,存在起火隐患。

LG化学发言人表示正在配合通用汽车的调查。

(3)LG家用储能电芯也存在问题

从2017年8月-2019年10月,韩国已经发生了27起储能系统火灾事故,其中有17起装置了LG化学生产的锂离子电池。这意味着搭载LG化学电池的储能系统起火率达到了惊人的63%。而另外9起储能系统起火事故涉及三星SDI的电池。

近期,韩国公布了2019年8-10月的五起储能电池事故的调查结果,调查委员会认为这五起事故里面,有四起是电池异常,由电池缺陷引起的。其中有三起储能系统使用的是LG化学的电池。

根据韩国媒体报道,据说LG化学已决定根据工业部的调查结果召回在中国生产的所有储能系统,目前韩国国内生产的储能系统制造的电池还没发现有任何缺陷。

从调查结果来看,LG化学的家用储能电芯或存在质量问题,导致储能系统存在安全隐患。

电池业务获独立法人资格

LG化学电池业务增长虽然快,但是成立10年,才在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实现“结构性盈利”,接连的召回事件也为盈利预期带来了负面影响。

对电池业务的长期投入,也让LG化学有些力不从心。

LG化学副会长辛学喆在股东大会当天就阐述了这一情况:“过去25年,LG化学通过领先的电池研发和事业开展,获得了150万亿韩元(约合8836.9亿人民币)以上的电动汽车(EV)电池订单。虽然保持着全球领导者的地位,但随着竞争的加剧,扩大设备投资带来的财务结构负担等压力和挑战也不容小觑。”

目前LG化学的电动汽车电池业务快速增长,但同时每年需要筹集超过3万亿韩币(约合176.7亿人民币)的设备投资费用,这也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财务负担。

由于电动汽车电池厂设备投资金额增加,LG化学目前净借款金额增至8万亿韩元(约合471亿人民币),债务比例超过100%。

此外,通过财报也可以看出LG化学压力巨大。2019年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28.6万亿韩元(约合168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营业利润8956亿韩元(约合52.7亿人民币),同比下降60%。主要因为公司花费了约3200亿韩元(约合18.8亿人民币)用于支撑境况不佳的电池业务。公司净亏损应归咎于储能系统发生一系列火灾后与安全措施相关的一次性费用支出。

可以想见,为电池业务引入外部投资,恐怕是LG化学最为迫切的愿望。

LG化学也表达了希望通过此次事业分拆,来实现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意图。

不过,对于上市时间,辛学喆则称:“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决定,以后会持续研究。”

LG化学方面表示,将LG化学100%子公司的形式进行业务分割,即使不上市,也可以以各种方式融资。

可见,甩包袱才是LG化学独立电池业务的根本原因。

2019年底,就有LG化学剥离电池业务的消息传出。在2019年12月的一份监管文件中,LG化学表示,它正在谋求增强其电池业务竞争力的方案。其对手是同为特斯拉电池供应商的宁德时代。

但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LG化学的业务剥离计划只得暂缓。去年3月,还被曝出LG化学的电池业务分拆计划被无限期推迟,此前负责电池事业部剥离事宜的“TF”工作小组也已经解散的消息。

或许是去年上半年电池销售额的增长又增强了LG化学分拆电池业务的信心,半年后,电池业务拆分事项再次被提起。

2020年9月17日,LG化学召开董事会会议通过了拆分其动力电池业务的决议。根据规划,该公司在今年12月份将汽车电池业务分拆,并成立一家新的公司。

去年10月30日,LG化学在首尔汝矣岛的LG双子塔的东馆大会场里召开了股东大会上,LG化学电池事业部分分离方案已获正式批准。

 LG新能源拆分时间线

当然对LG新能源来说也是好事,独立的法人能够更迅速地应对市场的变化,同时提高管理和运营效率。

独立后,LG新能源仍属于LG化学。LG化学本身包括三个部门,石化、高级材料和生命科学;以及两个子公司:LG能源解决方案和汉农农场。

与分拆并行,LG新能源总裁金正炫(Kim Jong Hyun)周围的团队正在研究另一个项目:LG计划将其为特斯拉生产的电池的生产能力提高一倍以上。LG化学将在南京工厂将21700电池的年产能提高8GWh。

 资料来源:LG新能源官网

LG化学对新公司也有明确的期待,希望到2024年实现30万亿韩元(260亿美元)的销售额,并成为全球基于电池的最佳能源解决方案公司。新公司2020年的预期收入约为13万亿韩元。

近期,LG新能源独立上市进程又有了新进展。消息人士透露,LG Energy Solutions将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完成首次IPO,根据估算,其上市后市值将达10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924.6亿元)。

LG化学用了20多年的时间,将锂离子电池业务从无到有的做了起来。已经成为独立法人的LG新能源,未来要独自面临更多的风浪。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