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第十届储能国际峰会盛大开幕 共谋储能大时代的跨越发展

   2021-04-16 中国能源网
57
核心提示:2021年4月14日-16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主办的ESIE2021第十届储能国际峰会

2021年4月14日-16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主办的ESIE2021第十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拉开帷幕。

作为中国储能行业的灯塔会议——储能国际峰会第十次召开正值我国储能行业腾飞的前夕。刚刚过去的2020年极不平凡,疫情的蔓延迟滞了世界经济,也改变了世界格局。与此同时,2020年也是我国能源领域具有里程碑的一年。这一年,我国首次向世界承诺要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不仅对能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得能源转型中冉冉升起了一颗新星——储能产业。

借储能国际峰会召开之机,中国能源网对许多储能企业进行了采访,当下“双碳目标”提出后,未来储能在电力系统的位置将逐渐改变边缘化地位,企业对储能行业未来的发展表现出极大的乐观情绪。

“双碳目标”促进储能高速增长,规模化效应初显

2020年,疫情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储能行业也受到了一定波及。但在疫情的阴影之下,储能行业也迎来了诸多利好因素,如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可再生能源与储能一体化发展,提升了行业和市场对储能的发展热情,2020年储能装机实现了逆势上扬。

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1》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投运的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35.6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18.6%,其中,抽水蓄能累计装机达到31.7GW,电化学储能累计达到3269.2MW(据CNESA不完全统计)。

“储能与新能源发电、电力系统协调优化运行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在大会上表示:“随着国家将储能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储能已成为能源互联和智能化体系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史玉波还提到:“绿色低碳能源转型趋势下的储能市场发展将呈现两大趋势,一是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将催生对大规模容量储能的需求,存储容量大、持续放电时间长、系统效率高、循环性能好的技术将脱颖而出。二是能源互联网趋势下,分布式储能规模化应用将进一步加快。”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王振宇认为,储能技术被认为是能源革命核心技术和战略必争领域,2020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发展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技术路径,发展储能技术将可以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的电能质量与并网率,从而进一步提升减排效果,储能技术还可以提高常规电力系统效率和安全性,支撑分布式能源和智能电网的发展与应用,对于能源的生产、输送、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具有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

储能电池和氢能会成为未来主流的储能方式。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大会上指出:“目前电池的技术进步还在持续进行,从现在的锂离子电池到未来材料的不断革新,中间还有很大潜力。锂离子电池现在达到的能量密度远远低于它所能达到的理论能量密度,所以还有百分之三四十的空间可以挖掘,还有很多的创新在持续进行。”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我国提出碳中和目标之后,能源领域、交通领域和工业领域都将面临新一轮变革,其中,能源领域需要实现化石能源替代,交通领域要实现电动车对燃油车的替代,在工业领域要实现钢铁、水泥等高碳行业的减碳工作,这些变革背后都将掀起储能行业发展的机遇。另外,可再生能源电价的持续下降也将带动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储能项目仍然以抽水蓄能电站为主,占比达到89.3%,而在其他储能技术中,电化学储能是未来储能行业的主要增量。2020年我国储能新增装机为1559.6MW,同比增长145%,首次突破了GW大关。根据《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预测,2021年储能行业将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保守场景下中国储能市场累计投运容量将达到40.80GW,理想场景下,这一数字将提升至41.66GW。

储能产业突破在即,企业加速布局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对可再生能源对电网影响分析,当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超过15%,将会对电网产生较大冲击,要求大大增加电网灵活性要求,短期内需要增加调频电站,中长期则需引入需求侧管理和储能设施。

根据中电联发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为22.0亿千瓦,其中,风电装机为2.8亿千瓦时,光伏装机达到2.5亿千瓦时,可见我国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已经超过15%,迫切需要建设储能设施以解决电网安全稳定。而我国储能产业方兴未艾,在参与主体、装机规模、技术成本、经济成本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

俞振华指出:“目前,储能产业面临三个挑战。首先是储能技术,储能的成本随着技术进步还有进一步的下降空间,而储能的降本还有一段路要走。其次是储能的定位,在国家顶层设计中尚未明确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所有电力市场机制和规则中定位缺失让储能产业时常处于弱势。第三是储能应用中面临的价值逻辑,储能的辅助服务价值没有被充分承认,因此也会面临结算等问题。”

对于电力系统来说,欧阳明高认为:“我们将会从传统的源随荷动的传统电力系统发展成为源、网、荷、储的互动的调控模式,我们会遇到能量平衡的挑战,包括日内的能量平衡,也包括年内的能量平衡,还包括区域的能量平衡。电力系统灵活性是一大挑战,因此,储能技术作为其中的瓶颈技术必须要解决。”

目前,国家和地方政策正在加大储能发展力度,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突破,成本不断下降,新的商业模式崭露头角,储能产业正在面临新一轮的突破期,企业则纷纷布局加码储能产业。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营销中心总经理陈翔表示:“储能完美的契合于双碳目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选项,未来从能源的供给、交通出行等方面来看,储能将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锂电池为基础,以系统集成为核心,亿纬锂能一直在布局储能产业,多年来在储能产业扎实前进。”陈翔表示:“首先,在交通领域,亿纬锂能深耕动力电池产业,在商用车领域一直位居前列;其次,2017年、2018年、2019年亿纬锂能三年分别推进风光储三类市场项目;再次,亿纬锂能从网源荷储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布局用户侧分布式储能和电网侧集中式储能;最后,亿纬锂能在发电侧开展火电联合调频。”

阳光电源光储事业部储能销售总经理陈志对中国能源网表示:“近几年,阳光电源不断加大储能领域的研发投入,公司从2006年起开发了大功率储能专用变流器,经过十五年的发展,阳光电源已经拥有完善的研发队伍,涵盖储能变流器、电池、系统集成等多方面,可提供风、光、储核心设备及高效协同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同时,阳光电源打造储能系统级产品,从生产,制造,研发,检测,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开发储能市场。”

储能产业经历了“十二五”的验证、“十三五”的推广,已经为“十四五”的腾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让可再生能源成为未来能源行业发展的主体增量,在碳中和目标下,206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总量的80%以上,因此,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占比让储能一体化发展成为了我国能源转型的必选项。

展望未来,在国家层面积极筹备、开展顶层设计,企业层面不断加强储能产业布局的情况下。在“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储能产业有望从支撑能源转型的新技术,实现新的突破成为我国能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