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独立型储能电站在国内市场更具优势

   2018-07-05 中国电力新闻网
60
核心提示:日前,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比亚迪)再次成功签约英国1.8万千瓦储能项目,比亚迪在海外市场的迅猛进军,对国内储能市场商业模

日前,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比亚迪”)再次成功签约英国1.8万千瓦储能项目,比亚迪在海外市场的迅猛进军,对国内储能市场商业模式选择以及市场开拓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近日,中国电力报记者就海内外储能市场相关问题采访了比亚迪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张子峰。

中国电力报:比亚迪目前在海外已交付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多大?分布在哪些国家和地区?

张子峰:目前比亚迪储能产品已经出口至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瑞士、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土耳其、波兰、卡塔尔、南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17年底,比亚迪在全球已交付的储能项目规模已达到了46.2万千瓦/46.3万千瓦时。

中国电力报:在您看来,国内储能市场和海外市场相比,市场成熟度是否存在差距?各有哪些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张子峰:电储能技术在全球应用已经起步,从应用市场层面来看,欧美、澳洲、日本已经走在了前面,中国虽然是动力电池大国,但是电储能应用还是比较落后。电储能市场热度虽然在逐步提升,但是终究没有一个明确的盈利模式被行业认可。

目前国内电储能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经济大环境影响。近几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徘徊甚至下滑趋势,严重影响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二是电价政策不利。目前动力电池市场价格与几年前相比降了一半,可电储能项目增加并不多。由此可见,储能系统价格不是影响储能应用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的电价水平在全球来说比较低,绝大多数地区的峰谷差价都很小,这是影响储能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能源结构比例影响。我国发电装机以火电为主,新能源发电消纳不足。四是我国电力市场开放程度小。审视欧美诸多大型电池储能项目会发现,由于电力市场不断开放,在电力辅助服务方面造就了电储能的各种机会。五是储能专项扶持补贴政策未出台。近些年来,与储能相关的补贴政策迟迟没有落地,在国家态度不够明朗的情况下,大多数投资者都持观望态度。

中国电力报:比亚迪屡屡得手英国市场,这主要得益于什么原因?请您简要介绍下英国储能市场目前的状况?

张子峰:英国是继美国、德国、日本之后迅速崛起的又一新兴储能市场。英国电网侧储能当前已迎来了发展期,特别是配网侧。除了调频市场之外,英国政府计划2018~2019年开始渐渐推出CapacityMechanism(电力系统容量拍卖机制)市场,用来鼓励在欧盟减少碳排放目标压力下火电厂陆续关停核电站限制建设的能源不足。未来5~10年,电网不稳定发电源逐渐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刺激储能系统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结合。

比亚迪从2013年就开始布局英国市场。营销方面,比亚迪通过与英国各大电力公司、英国多个政府部门、项目开发商的沟通游说,努力加强各方联系,随时把控政策和市场风向。研发方面,2016年比亚迪大、中、小型功率等级的储能产品就顺利完成了进入英国市场所有需要具备的认证资质。包括系列模块化PCS英国分布式发电并网准则G59认证及系列模块化PCS英国低电压穿越认证等。

中国电力报:比亚迪国内储能业务情况怎样?如何看待国内市场?目前比较看好国内哪一应用领域?

张子峰: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力应用市场,拥有很大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空间,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储能市场。比亚迪在国内市场也一直有布局,与电网公司合作了许多储能的示范项目,如南方电网全球首个兆瓦级储能电站(0.3万千瓦/1.2万千瓦时)。目前国内储能市场的爆发还需要一个明确盈利模式的出现,比亚迪在等待政策东风。

比亚迪将会重点关注我国新能源发电和电力辅助服务两大领域。目前我国的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发电总装机的比例还很小,大概不到7%。随着新能源发电装机比例的不断扩大,为了保障新能源发电的可靠并网和运行,一定会有大量的电池储能配套其中。

但是这种配套的形式不会是单一的光储结合或风储结合,大批独立运行的电池储能电站一定会大批出现。比起整合型储能电站,独立型储能电站更具优势,或者说更能发挥储能电站的价值。

首先,独立型储能电站的投资主体明确,产权清晰,易于接受社会资本。其次独立型储能电站可以作为电网的优质调度资源直接接受调度指令 (类似于一个小型抽水蓄能电站),参与本地电网调峰调频动作。此外,独立型储能电站还有利于减轻新能源发电企业的负担,减少额外投资压力。并且,独立型储能电站评估考核比较容易,易于政府补贴的落地实施。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