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钠离子电池产业化提速 这些场景或变局?

   2022-06-13 电池中国
67
核心提示:基于技术积累,政策暖风下,2022年我国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开始提速。全球电动汽车和储能两大产业发展迅猛,带动锂离子电池这一主流

基于技术积累,政策暖风下,2022年我国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开始提速。

全球电动汽车和储能两大产业发展迅猛,带动锂离子电池这一主流类型电池需求快速增长。不过,有一种成本相较锂电池更低的钠离子电池,正在受到业界密切关注和布局,有望在储能和低速电动车市场“大展拳脚”。

近期,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国家九部委联合发布《“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其中提到,研发储备钠离子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等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

而早在去年8月,工信部就表示,将在“十四五”相关规划等政策文件中加强布局,从促进前沿技术攻关、完善配套政策、开拓市场应用等多方面着手,做好顶层设计,健全产业政策,统筹引导钠离子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期,科技部也表示将在“十四五”期间实施“储能与智能电网技术”重点专项,并将钠离子电池技术列为子任务,以进一步推动钠离子电池的规模化、低成本化,提升综合性能。

实际上,之所以对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如此重视,主要源于其在资源丰富度、成本等方面的优势。

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类似,主要依靠钠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实现充放电,可以兼容后者现有部分原材料和生产设备。

从储量来看,锂资源在地壳中储量仅为0.002%,不到钠的千分之一,且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等国为全球主要产地,国内锂资源产能不足,目前大量依赖进口。

而钠是地壳中储量第六丰富的元素,且地理分布均匀,不易出现资源危机,使得钠离子化合物较容易获取,且加工成本更低。

从电化学性能来看,钠离子电池有相对稳定的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性,且工作温区宽。

从钠离子化合物适用性来看,在低电压下,铝不会和钠合金化,因此钠离子电池负极可使用铝集流体,而不必像锂电池那样目前只能使用铜集流体,从而可降低电池的成本和重量。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钠离子电池存在能量密度较低、循环寿命较短、供应链和应用场景不完善等问题。为此,一批行业“探路者”早已踏上征程,一路探索。

电池企业方面,目前,包括宁德时代、欣旺达、鹏辉能源、派能科技、中科海钠、力神等电池企业均对钠离子电池作出了相关布局。

2021年7月,宁德时代发布了其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其电芯单体能量密度达160Wh/kg,常温下15分钟可充80%的电量,-20℃有90%以上的放电保持率。业内对钠离子电池的关注度随即开始升温。

欣旺达紧随其后宣布,已拥有钠离子电池补钠方法、钠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等多项专利。

而中科海钠的进展则更快一些。于去年6月发布全球首个1MWh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同年年底携手三峡集团,与阜阳市达成合作,将共同建设首条钠离子电池规模化量产产线,产能规划为5GWh,一期项目计划将于今年投产。

据了解,鹏辉能源已做出钠离子电池样品(采用磷酸盐类钠正极与硬碳体系负极),正处于中试阶段;派能科技开发的第一代钠离子电池产品也已完成小试。各家企业电池试制以及规模化量产推进有序。

此外,电池中国获悉,宁德时代目前已启动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布局,计划2023年将形成基本产业链。

而站在产业链角度,钠离子电池商业化落地也离不开新材料的供应。在正负极材料、电解液方面,当升科技、多氟多、华阳股份、永太科技、联创股份、振华新材等企业都有所规划或布局。

作为国内锂电材料头部企业之一,当升科技与力神电池携手,在钠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等前沿技术领域加强合作。

从进展来看,氟化工企业多氟多的六氟磷酸钠产品已经批量发货,并在开发NaFSI产品。

间接持有中科海钠1.66%股权的华阳股份,计划投建千吨级钠离子电池材料生产线,一期项目已于2022年一季度末建成试产,钠离子pack电池生产线预计将于三季度末投产。

锂电负极材料企业翔丰华,针对钠离子电池开发的高性能硬碳负极材料,目前已在相关客户测试中。

另外,永太科技表示计划投资建设年产250吨钠离子电池材料项目,振华新材、联创股份也布局了钠离子电池相关材料、添加剂等的研究……参与企业仍在扩容。

不仅如此,钠离子电池相关项目建设最近数月明显加快。3月,全国最大钠离子电池规划项目——山西新阳清洁能源项目投入试产;4月,中建八局等单位与温州市签约,计划打造5条1GWh钠离子电池储能生产线产品;5月,上海璞钠能源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试及电芯实验线项目签约。

与此同时,这个“赛道”还吸引了资本“入场”。中科海钠、众钠能源分别获得华为旗下哈勃投资和碧桂园投资;钠创新能源与中信证券签署协议,将共同推进钠离子电池核心材料及相关产品的商业化。

产业链企业发力,各方参与者加快入局,佐证了对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前景的看好。中金公司分析表示,随着储能及乘用车、商用车等电动化的普及,不同应用场景对电池的成本、能量密度、快充能力、循环寿命、安全性等要求各异,已形成“锂离子”、“钠离子”、“钠离子+锂离子”等多种技术方案,更好地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就适用场景,中科海钠创始人胡勇胜认为,钠离子电池产品将主要应用于150Wh/kg以下场景,在储能电池和低速电动车领域,将成为锂离子电池的有益补充。

市场规模看,海通证券预计到2025年全球钠离子电池需求规模将达67.4GWh左右,渗透率将达到3.5%。

在一系列政策持续加码下,随着企业加大投入,技术不断升级,产业链逐步完善,未来钠离子电池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补充,并成为电池行业又一增长极,储能和低速电动车市场或迎来变革。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