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原材料涨价催生锂电池“平替” 宁德时代成熟产品发布在即 却有分析师“泼冷水”

   2021-05-24 《科创板日报》
63
核心提示:在宁德时代5月21日举办的2020年度股东大会上,公司董事长曾毓群透露,宁德时代将于2021年7月份左右发布钠离子电池,我们的技术也

在宁德时代5月21日举办的2020年度股东大会上,公司董事长曾毓群透露,宁德时代将于2021年7月份左右发布钠离子电池,“我们的技术也在发展,我们的钠离子电池已经成熟了。”

不过,曾毓群也表示,宁德时代的钠离子电池不是刚一出来就很便宜,因为目前整个供应链很小,成本比锂电池贵。

有分析师则表示,站在当前时点来看,钠电池对锂电池的替代性实际上很微弱。考虑到钠储量比锂丰富,应重视钠电池作为技术储备、保障能源安全战略意义,但不应过分高估其商业价值。

上游材料供求严重错配 催生廉价替代品

钠离子电池与目前普遍使用的锂电池工作原理类似,但优势突出。首先是原料储备丰富、易获取,因此成本更低;其次能量密度及性能更佳,工作寿命更长,充电速度更快。

用更便宜的钠替代锂,这一设想在电池行业并不新奇。早在2017年,瑞士联邦材料测试与开发研究所与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研究人员便研发出了全固态钠离子电池样品。

但钠离子电池技术近年来才趋于成熟。2019年初,国内企业星空钠电自主研发的钠离子电池已经进入量产阶段。中科海钠的钠离子电池产品也已于2020年实现量产。

目前,由于各国政府对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车企加大对电动汽车的投入,电池原材料需求呈现增长。根据中汽协统计l-4月国内新能源车累计销量同比大增291%,带动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大增约241%;海外市场根据SNE Research统计l季度装机同比实现96%增长。

近期锂电池上游材料涨价明显正说明了这一点。自2020年始,锂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始终维持在高位,今年以来,电解液领域的六氟磷酸锂、正极材料上游的碳酸锂、负极材料上游的石油焦及针状焦等产品价格都大幅上涨。

另一方面,新能源车需求持续高增,上游镍、钴等关键资源供应能力正成为新能源车产业发展的掣肘,保障产业链安全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此背景下,宁德时代、容百科技等企业纷纷提前锁定部分原材料供应,通过与钴镍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的方式提升原材料保障能力。

而钠离子电池无疑为降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尚处产业化初期 适用非锂电池主流应用领域

尽管宁德时代的钠离子电池产品即将上线,钠离子电池仍处于产业化初期,各国产业化的钠离子电池体系也存在较大差异,目前无相对明确清晰的路线,产品性能、成本控制以及适配应用场景有待进一步检验。

从性能上看,钠离子电池的体积和质量能量密度仅为锂离子电池的一半左右,在性能上远不及三元铁锂电池。

从成本上看,与三元铁锂等成熟锂离子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体系由于工艺不成熟、研发设备摊销大以及产品一致性等问题,造成生产成本难以控制,BOM成本优势难以发挥,价格也处于劣势。

考虑到上述因素,以及钠离子电池并非新技术,相关研究起步较早且已有实际应用,不存在所谓“突破性”创新,更多是技术迭代,东北证券分析师曾智勤认为,钠电池暂不可能替代锂成动力领域主流技术方向。

不过,相比更为低端的铅酸电池及锰酸锂电池,钠离子电池成本优异,而能量密度、循环寿命、高低温性能以及倍率性能均较好。在分布式电网储能、低速汽车、通信基站以及监控摄像头等固定设施电源这类对电池能量密度需求小的场景中具备应用潜力。

现阶段该类设施电源以铁锂电池和铅酸电池应用为主,钠离子电池将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曾智勤也表示,站在当前时点来看,钠电池对锂电池的替代性实际上很微弱。考虑到钠储量比锂丰富,应重视钠电池作为技术储备、保障能源安全战略意义,但不应过分高估其商业价值。

相关公司一览

具体到投资机会,国内代表企业中科海钠、钠创新能源、星空钠电等均未上市。

电池材料供应商中,容百科技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等方面积极开展研究。

欣旺达正在研发钠离子电池前沿产品,拥有钠离子电池补钠的方法及钠离子电池专利。

华阳股份称旗下子公司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项目正处于前期筹备阶段。

中国长城有下属公司从事钠电池的研发生产,拥有钠离子电池材料预处理技术,研发的钠离子电池已应用到电动自行车。

圣阳股份与院士工作站等单位联合开发高环保、高循环性钠离子电池,已通过实验阶段。

另外,钠原材料供应商也有望受益。此前金属钠主要用于靛蓝染料和医药中间体的生产,最终下游分别对应纺织和医药行业,钠硫电池等新兴领域对金属钠需求的不断增加有望为金属钠市场开辟了另一广阔前景。

上市公司中,中盐化工是世界金属钠产业龙头,拥有世界最大的金属钠生产基地,产能达6.5万吨/年,占国内设计总产能的41.01%,同时公司是国内唯一具备高纯钠生产资质的企业,具有绝对的规模和技术领先优势。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