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去年开始实施新的汽车排放标准,迫使汽车制造商加速向电气化转型,进而导致电池投资大幅提升,对电池行业的监管立法也随之提速。欧洲业界十分欢迎适用于整个欧洲的现代化电池法规,认为这将有助于释放大规模投资,并提高欧洲创新和可持续电池的生产能力,为欧盟2050年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新法案旨在提升竞争力
欧盟日前公布了新的电池法规提案细则,这是继去年末更新电池立法之后的最新动作,目标是替代现行的《电池指令》将关于电池行业的监管从指令转变为法规,从而建立一个现代化、可持续的电池监管框架。
欧盟官网显示,这个新的电池法规(2020/353)提案长达100页,包括79条细则、14个附件和大约30条二级立法,是欧盟委员会提出的首批针对特定行业和产品立法的提案之一,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欧洲绿色协议》的关键一环。
这项关键立法,将为欧洲电池生态系统当前和未来投资确定法律框架,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和电动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该法案将有助于提高欧洲在电池产业链的竞争力。提案中将电池归类为“战略价值链”,并将电池置于经济和技术领导计划的核心位置,同时将电池重新划分为便携式电池、汽车电池、电动汽车电池及工业电池4类。
《光伏杂志》指出,作为欧盟首批按生命周期进行监管的产品之一,电池及其组件已受到从产品安全到运输和废物管理的全面立法的约束。因此,这个拟议中的新电池法规将监管程度提高到新的层次。
事实上,欧洲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动力电池方面明显落后于亚洲,为此欧盟不得不尽快制定助推电池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欧盟委员会指出,为了建立基于欧洲制造的创新和可持续电池的竞争生态系统,将努力确保与更广泛的国际监管框架保持一致。
值得关注的是,欧盟日前批准了一项价值29亿欧元的电池产业创新项目,这是其针对电动车电池技术研发和生产的第二大创新项目,来自12个欧盟成员国的公司将参与其中。据彭博社报道,该项目涵盖了从原材料提取、电池开发和生产,到处理和回收再利用的完整电池产业链,随着欧盟加速落实新电池法规,该项目有望进一步巩固欧洲在电池投资领域的地位。
全面监管电池产业链
新电池法规(2020/353)提案对欧洲电池产业链实施了更为全面的监管,包括引入碳排放量、原材料供求、可再利用原材料使用比率等具体环保规定,同时要求2024年7月1日开始,只有已建立碳足迹声明的可充电工业和电动汽车电池才能投放市场。此外,欧盟未来将只允许符合欧盟相关标准的产品在欧洲境内流通,最终目标是将欧盟电池标准确立为电池产业的国际标准。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Maros Sefcovic表示,原材料采购、电池回收再利用、碳足迹是提升欧洲电池产业链竞争实力的关键要素。
欧盟委员会表示,新电池法规(2020/353)提案对于投放到欧盟市场上的所有电池,包括工业、汽车、电动汽车和便携式电池等提出了强制性要求,极大促进电池价值链的循环经济并促进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最大程度地降低电池对环境的影响。
据德国财经新闻网报道,欧盟还计划将进入欧盟市场的电池最低回收配额写入法律条款,即从2027年开始,安装在电动汽车中的电池需要申报其回收的钴、铅、锂和镍含量,预计2030年开始正式实行最低回收量配额,钴建议配额为12%,铅为85%,锂和镍的建议配额为4%,2032年开始钴、锂和镍的配额门槛将分别提高到20%、10%和12%。
对此,研究和咨询机构Circular Energy Storage指出,欧洲目前的电池回收能力约为3.08万吨/年,略高于2.87万吨/年的美国,但远落后于中国70.7万吨/年的锂离子电池回收能力。
Circular Energy Storage预计,到2030年,全球约有145吉瓦时相当于779.9万吨的电池将进入再利用领域,170吉瓦时即82万吨的电池将用于材料回收,但欧洲电池回收商只能回收其中16%,欧洲电池回收能力严重不足。
多种电池技术融合发展
对于欧洲的电池行业发展前景,欧洲蓄电池制造商协会(EUROBAT)提出了颇有建设性的意见,即拓展多种电池技术融合发展路线。EUROBAT在最新发布的《2030电池创新路线图》中指出,欧盟电池行业不应仅限于一项技术和应用,因为每种技术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多种电池技术结合发展,将有助于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
欧洲目前主流电池技术是铅、锂和镍基电池,研发重点则是通过设计改进提高充电能力和延长循环寿命。EUROBAT建议采用平衡的立法,支持所有技术,研发公共资金也应该针对不同应用研究,并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平等分配。
EUROBAT认为,在电力系统的重大变革中,欧洲需要更大的灵活性和互联性,以优化能源资源。所有电池技术在电网的各个层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包括发电和输电、配电和家庭,电池将为可再生能源的整合和稳定电网提供重要服务,也可以为环保、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系统提供灵活性,实现系统的分散和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集成,同时支持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