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企业冲击资本市场的脚步从未停止!2023年1月已有多家企业走在路上。
得益于市场的高景气度,近两年锂电各细分领域已迎来、或即将迎来该领域的“第一股”。比如,电解液添加剂领域第一股华盛锂电已经正式上市,又比如目前正在冲刺锂电涂布模头领域第一股的曼恩斯特、和剑指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第一股的宁夏汉尧等。
近日,据起点锂电观察,又有一家锂电材料龙头企业山东长信化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信化学)拟冲刺上交所主板IPO。
今年1月6日,长信化学正式递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本次IPO长信化学拟募资9.25亿元,主要用于旗下三大锂电材料项目。
2021NMP市占率行业第一,已供货比亚迪/蜂巢等
长信化学成立于2009年,专注于精细化学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为N-甲基吡咯烷酮(NMP)、碳纳米管(CNT)等锂电池材料以及γ-丁内酯(GBL)、2-吡咯烷酮(2-p)、环己胺(CHA)、二环己胺(DCHA)、糠醇(FA)等精细化工材料。
其中,NMP为长信化学核心产品,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且国内市场第一套工业化NMP便是由长信化学生产。碳纳米管导电浆料和碳纳米管粉体正在进行小批量生产和客户测试,尚未面向市场大批量销售。
除产品供应外,长信化学还为客户提供NMP回收液提纯加工服务。
据悉,NMP是一种优良溶剂和重要有机合成材料,国内目前主要应用于锂电池行业,可以作为正极涂布溶剂,也可以作为锂电池导电剂浆料溶剂。
碳纳米管在锂电池中则主要是作为导电剂使用,是锂电池的关键辅材,主要作用是提升正负极的导电性。相较于传统的炭黑等导电剂,碳纳米管具有添加量少、导电效率高、循环性能好的特点。
从市场地位来看,目前国外市场NMP的主要生产企业有巴斯夫、三菱化学、利安德等,国内NMP的主要生产企业有长信化学、安徽晟捷、滨州裕能、迈奇化学、中润化学、晶瑞新能源等。据起点研究(SPIR)调研数据显示,在2021年中国锂电NMP出货量中,长信化学以30%以上的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
产能上,长信化学已有NMP产能16万吨/年,是行业内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可运用多条产线可同时实现不同纯度NMP的批量生产。未来,长信化学还将在山东、安徽、内蒙古、江西、四川五省六地启动新的产能建设。
客户端,公开资料显示,长信化学已与比亚迪、赣锋锂电、蜂巢能源、欣旺达、孚能科技、南都电源、珠海冠宇、ATL、万向一二三、天津力神等主流锂电企业达成合作。
业绩波动大,2022全年经营利润将大幅回落
虽然长信化学在NMP领域位于龙头地位,但是从招股书可以看见,其也面临业绩及毛利润不稳定的风险。
数据显示,长信化学2019年-2022年6月,营业收入分别为8.35亿元、6.37亿元、15.73亿元和10.7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16.1万元、3083.18万元、1.29亿元和4104.17万元,经营业绩波动较大。
毛利率方面,长信化学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3.37%、13.92%、19.73%、10.95%。
其中,2021年由于产品市场行情较好,销售规模和利润水平均有提升导致营业利润大幅增加,而2022年上半年主要产品毛利润下滑影响营业利润下降。
长信化学也在招股书提示经营业绩大幅下滑的风险,预计2022年全年经营利润将大幅回落。
据了解,NMP的主要原材料是BDO和一甲胺,2022年由于BDO产能陆续释放和下游需求下降,BDO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回调。数据显示,2020年BDO价格在3万元/吨,到2022年9月已回调至1万元左右。因此NMP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价格持续下跌,对长信化学的经营业绩造成较大的影响。
此外,长信化学的客户及供应关系比较稳定。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长信化学向前五名客户的销售金额占其营业收入均不超过35%,且向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金额占采购总额的比例均不超过60%。
总结
2022年12月,起点研究(SPIR)正式发布2022全球锂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显示,接下来的几年,动力电池进入高速增长期,将保持30-40%的增长势头,预计到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达到1300-1500GWh。
以1GWh锂电池生产消耗1700吨NMP计算,预计到2025年全球所需NMP将达到221-255万吨,扎根此市场的企业将获得巨大发展空间。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国内布局NMP的企业不在少数,各企业正在加紧扩产,以获得产能优势。
以安徽晟捷为例,绑定宁德时代的同时积极加码产能,在安徽、四川等多地投建生产基地,长期来看,安徽晟捷对NMP的产能规划达到近100万吨。
此外,今年1月29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与华能新材料共同打造的年产45万吨电池正极材料溶剂(NMP)项目在河南驻马店正式开工。
新入局者的不断涌入、老玩家的扩产狂奔都将为行业注入强大的竞争压力。起点锂电认为,除了产能的比拼,企业一方面应该关注产品的升级迭代,未来优质的新型的高效产品必然成为企业的“王牌”,另一方面应该关注材料的供应和生产,确保原材料供应,以及安全无污染生产将助力企业走的更远。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