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网友爆料,上海某地区的充电桩费用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的情况。按照该网友的说法,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段,过去充电桩的价格为1.15元,而现在却涨到了2.15元,涨幅高达87%。
除了上海外,近期多地的充电站费用都迎来了涨价。
对此,有分析称,一方面是因为大型充电站的用电被划归到了工业用电中,电价调整就会引起充电费调整;另一方面,大部分第三方运营商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这使得他们不得不涨价才能“活下去”。
反映
郑州多个品牌充电桩涨价
上海午后充电有的涨近八成
进入7月,不少在郑州的新能源车主称,市域内几乎不同品牌新能源充电站迎来涨价,相较于平日最便宜的“深夜阶段”,涨价后的充电费用,涨幅接近一倍。类似于特来电、联合等品牌充电站充电价格相较之前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上涨,涨幅均在30%以上。
以星星充电为例,市民王先生于7月7日1:40在商务外环星星充电站充电,共计充电25.881度,消费13.2元,平均价格为0.51元/度(其中停车费用为限时2小时,超过首小时收费4元)。7月18日,上述位于郑州商务外环的星星充电,同时段价格为0.78元/度(加上服务费)。
除了星星充电外,e充电(国家电网)所在的郑州市域内的充电桩也迎来价格上浮,杨琳于今年5月13日2:49在紫荆路e充电,共计充电38度,一共消费15.62元,平均价格为0.41元/度。如今该充电桩在0:00-7:00时段,充电价格为0.62元/度,涨幅近50%。
充电价格的上涨,最先引来部分网约车、出租车司机的“吐槽”。郑州一位出租车司机称:“一天下来要多花15~16元,一个月得多花400~500元。”另一位出租车司机表示,为了节省充电费,他习惯于平峰时间充电。
除了郑州外,全国其他城市新能源充电站也迎来一定幅度上涨。
近日有网友爆料,上海的公共充电桩充电涨价了,尤其中午后上涨幅度比较大,有的涨了六七毛钱,以前1.15元,现在涨到2.05元,涨了近八成。
此外,有浙江的车主也发现,某充电APP推出的“随心电量包”的价格也发生了变化,300度电上涨了20元。重庆市部分快充站的充电价格也均有不同幅度的上涨,在12:00~14:00的高峰时段,充电价格达到了1.94元/度,其中电费为1.54元,服务费为0.4元。
回应
有的称费用调控公司说了算
有的建议“自行选择合适时段充电”
对于充电价格上涨的原因,e充电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商用充电桩充电共有两项费用,分别是电价及服务费,其中电价是由国家规定的,充电桩是由省政府规定的,充电服务费标准上限由省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或其授权的单位制定,用于弥补充电设施运营成本。“如果市民觉得所在充电区域价格昂贵,可以自行选择较为合适的时段或地区进行充电。”该工作人员称。
而特来电充电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公司目前在郑州区域的充电站价格及服务费调控均由当地子公司直接负责调控。“他们是有这个权利的,而且不同充电站可能属于不同子公司,因为不管是基础服务费用还是充电电价的涨幅,都是由他们直接说了算的。”同时该工作人员称,针对子公司调控充电价格的事宜,特来电总公司无权干涉子公司的决定。
不过,记者发现,一些品牌推出的充电会员价以及套餐价,大多数车主只需每月缴纳固定的会员费用,即可在全天所有时段享受0.06元/度左右的充电优惠。
分析
电价调整影响
或运营商成本问题所致
关于充电费涨价,业内人士分析,可能和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第三监管周期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及有关事项的通知》有关。根据《通知》,6月1日起实行新的电价方案,《通知》中明确,新电价方案将用户用电价格逐步归并为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及工商业用电(除执行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以外的用电)三类。而大型充电站的用电被划归到了工业用电中,所以电价调整必然会对新能源车充电费用产生影响。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认为,市场上充电桩涨价原因可能是因为其背后运营商成本经营问题,“目前充电桩的运营商,大部分都不盈利,可能除了少数头部的特来电等可以盈利以外,其他的运营商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张翔解释称,如今市面上运营商经营的公共充电桩的电价,普遍比家用充电要贵很多,“在一般一线城市,运营商用电价格平均一度电为2元左右,但是车主夜晚在家充电,一度电为0.3元左右。”价格的差距会造成运营商运营成本的提高,“此外,运营公司需要给停车场支付额外的停车费用,这个也是不小的开支,再加上如今市民们在公用充电桩充电热情下降,自然会造成运营商亏损持续增加。”
也有观点认为,部分城市的公共充电价格上涨或与近期的供电压力有关。7月10日,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海南五省区(以下简称南方区域)最高电力负荷达2.26亿千瓦,再创历史新高。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测,2023年正常气候情况下,夏季全国最高用电负荷约为13.7亿千瓦左右,比2022年增加8000万千瓦;若出现长时段大范围极端高温天气,则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可能比2022年增加近1亿千瓦。
专家建议
可对不同运营商分区管理
形成差异化竞争
同时,张翔指出,他并不认为目前公用充电市场会出现“集体收割”现象,“目前国内较为主流的充电品牌有5种,且整体实力较为均衡,都处于发展中阶段,且大多都在寻求投资,因此目前是不会出现直接对目标群体进行收割的现象。”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宋向清认为,就多品牌充电站几乎“共同涨价”,相关政府部门则应介入调查,避免部分运营商成立“垄断性质的联盟”或有“共同协商涨价”行为的决策过程,“如果有则涉嫌不正当经营。”
对于如何稳定公共充电价格,宋向清认为,政府应将其视为公共服务设施组成成分,通过政府层面宏观调控,统一制定相关合理价格切身保护车主权益。
张翔称,为避免运营商出现寡头情况,当地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对不同运营商实施分区管理,从而形成差异化竞争,避免一家独大,肆意调控价格的情况出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