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比亚迪发布了全新高端汽车品牌“仰望”及两款百万级别新车型,中国新能源车企自主品牌驶入百万级赛道再次让业内沸腾。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基础,动力电池市场也获得了更多关注。
迈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的数据,2022年1—11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为446亿瓦时,同比增长74.7%,中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58.5亿瓦时,相较去年同期呈翻倍式增长。2022年11月,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34.3亿瓦时,同比增长64.5%,中国企业装车量同比增长均超过100%。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的增长与新能源汽车产销数据密不可分。2022年前11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均增长1倍,新能源车保有量已超过1149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正在逐步上升。
SNE Research指出,中国占据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的60%以上,并且正加速向全球市场渗透。
观点认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引发动力电池需求快速放量,车企新能源产品营销目标大幅提高倒逼电池企业加速实施产能扩张计划以满足下游客户营销需求。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马小利认为,动力电池市场正在从快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可总结为八个方面:一是创新能力的增强。二是装备能力的提升。三是制造水平的提高。四是综合成本的下降。五是产业体系的完善。六是供给配套稳定。七是竞争能力提升。八是环境生态友好。
马小利表示,继2021年原材料价格上涨后,电芯成本回到了2017年之前,采用低成本和高成本混配的材料体系,将是动力电池市场后期发展的一个方向。此外,电芯规格尺寸朝着开发大电芯产品的方向发展,电池集成方式朝着高度集成技术方向发展,安全、快充或成为提升产品竞争力的主要方向,实行碳足迹、碳减排计划将成为行业重点考虑之一。
是否会出现产能过剩?
近日,一组数据引发了业内隐忧:目前,全行业对外公布的产能规划已达4800亿瓦时,但预计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对动力电池的需求大约在1000亿瓦时到1200亿瓦时。
有观点预测,动力电池或将供大于求,市场将发生规划产能过剩现象。
近年来,中国动力电池产销量整体保持上涨趋势。但由于一些机构并不看好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数据,因此加深了电池供应出现结构性过剩的猜测。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池储能产业研究室副主任王曦认为,衡量动力电池产能是否过剩,需要以实际投产及在建产能为主要参考,而规划产能更多体现了投资者对产业未来发展的预期。
中泰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冬伟认为,锂电产业仍处于扩张阶段,投产总量以及材料环节产量也在加速扩张。
企业看好锂电未来发展。随着补贴政策退出舞台,观点认为,长寿命的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将保持高速增长,并且随着技术的升级和迭代,未来装车量有望进一步提升。
据行业发布的数据,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排行榜上,比亚迪位列前二,已经反超韩国企业LG新能源;宁德时代位列第一,前两者已经占据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企业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亿纬锂能分列第七至第十。
王曦表示,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应多措并举,统筹布局,协同发展。
一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指导锂电企业结合实际和产业趋势合理制定发展目标,在关键材料供应稳定、研发创新投入充足、配套资金适量充裕的前提下,因时因需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将区域市场、产业基础、协调创新能力、资本及人才供给等要素禀赋作为依据,统筹协调差异化、特色化布局;推动落后企业和无效产能退出。
二是鼓励集群式协同发展,增强龙头企业国际竞争力。依托已有产业基础重点打造以电池企业为龙头、上游材料企业和相关服务业为配套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动力电池先进产业集群。积极引导链主企业及配套企业做大做强,在填补核心技术缺口、补关键环节供应短板的同时,持续锻优势长板,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是深化国际合作,完善跨国经营能力和全球产业链体系。充分利用好海外扩大本土市场的发展机遇,加强境外资源开发利用、电池生产基地建设和市场开拓,鼓励龙头电池企业协同上下游伙伴,积极构建全球产业链体系。同时,支持企业在境外并购、股权投资及设立研发中心,建设全球营销服务体系,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