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钠离子电池救得了车企吗?

   2022-11-17 盖世汽车
52
核心提示:锂离子又一次成为了众矢之的。刚刚结束不久的2022中国汽车论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动力电池厂商和车企的吐槽大会。众多车企抱怨

锂离子又一次成为了“众矢之的”。

刚刚结束不久的2022中国汽车论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动力电池厂商和车企的“吐槽大会”。众多车企抱怨上游原材料锂离子价格暴涨,导致其车辆延期交付、成本升高等等。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直接拿出数据:“长安汽车1-9月因为缺芯贵电,而损失掉60.6万辆(车)。”他直言:“缺芯贵电”目前是汽车行业最痛点,严重破坏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对此,比亚迪执行副总裁廉玉波也表示,汽车产业链整体风险抵抗能力不足,碳酸锂等价格波动带来很大影响。

钠离子电池救得了车企吗?

图源:中国汽车论坛截图

事实也确是如此,有数据显示,目前碳酸锂占电池的成本已达40%左右,电池也已经占到新能源汽车成本的40%-50%。不只是国内,车企对锂离子电池“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常态。

今年10月底,有媒体获悉,澳大利亚矿商Core Lithium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与特斯拉签订条款清单的最后期限已过,但未达成协议。对此,有业内人士透露,特斯拉与Core Lithium交易告吹,或许是因为双方对于锂矿价格未达成一致。因为此前双方协议条款是参照锂原料的市场价格,而据英国电池原材料咨询公司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的数据,锂辉石价格自2月底以来已上涨了一倍多,从2000美元/吨涨到近5000美元/吨。

显然,眼下,“锂焦虑”正在全球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迅速蔓延,其所及之处皆无一幸免。当众车企怨声载道之时,同在2022中国汽车论坛上,宁德时代党委第一书记、董事长助理孟祥峰提出了解决方案:宁德时代正通过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解决部分锂资源供应紧张和锂价暴增问题。

由此,钠离子电池又一次迎来了炽热的关注目光。如今,讨论钠离子电池的声音不绝于耳:钠离子电池能成为锂电池的替代品吗?宁德时代在此时提出钠离子电池技术路线的原因是什么?钠离子电池能否带领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出困境?

“锂渣都抢”,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的困局

实际上,钠离子电池技术路线已经存在很久了,其再一次站在动力电池赛道的聚光灯下,很大原因是其竞争对手锂价正在“疯涨”,且有超出行业预测范围的趋势。

华西证券此前曾预测,当前时点正处于产业链全年需求最旺的时候,预计四季度供给将愈来愈紧,不排除今冬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涨至60万元/吨的可能性。11月11日,上海钢联发布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现货均价上涨2500元/吨至59万元/吨,续创历史新高。按照如此增长趋势,行业内有很多声音表示,今年内碳酸锂价格或极有可能突破60万元/吨的预测值,甚至达到更高。

锂价快速上涨传递给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的局促和不安是显而易见的,“抢矿大战”正在整个动力电池产业链上迅速蔓延。

首先是下游车企。比如在今年7月,直言“不愿给宁德时代打工”的广汽集团一直在向动力电池上游布局。就最近动作来看,11月7日,广汽集团发布公告称,其子公司广汽部件与东阳光子公司狮溪煤业、遵义能源签署《合资合同》,拟在贵州省遵义市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贵州省东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相关矿产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的投资管理经营。

其次是中游动力电池厂商。实际上,动力电池厂商也并不如车企认为的那么“风光”。

在今年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宁德时代管理层曾坦言:“尽管公司与大部分动力电池客户协商确定了价格联动机制,但毛利率还受原材料价格、产能利用率等因素影响。”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也曾表示:“上游原材料的资本炒作,给动力电池产业链带来了短期困扰,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石油焦等锂电池上游材料均出现价格暴涨。”

换言之,整个动力电池上中下游均饱受锂价居高不下之苦。那么位于动力电池产业链最上游的锂矿企业的“日子”就好过了吗?其实并不尽然。

盖世汽车统计了16家锂矿概念股企业2022年第三季度及前三季度财报预计。结果显示,上述锂矿企业中,赣锋锂业第三季度最高净利预计超80亿元;融捷股份同比最高增速预计达5107%。2022年前三季度,上述锂矿企业中,天齐锂业前三季度最高净利润预计为169亿元;融捷股份同比最高增速预计达4700%。

钠离子电池救得了车企吗?

且在各企业公布的财报预计中,大多数企业表示业绩大幅增长主要受到行业高景气度影响,和锂价上涨有很大关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来看,锂矿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但这种情况是否能长期延续下去,还有待考量。毕竟从全球范围来看,无论锂储量还是供给量,我国的锂矿资源均不占据优势。在此情况下,锂矿定价权旁落海外在所难免。换言之,我国锂矿企业的部分命运掌握在海外手里。

11月3日,加拿大工业部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中矿(香港)稀有金属资源有限公司、盛泽锂业国际有限公司以及Zangge Mining Investment (Chengdu) Co Ltd等三家中国公司剥离其在加拿大关键矿产公司的投资。受此影响,中矿资源在11月4日午间股价最高跌近10%。

实际上,上述事件并非先例。9月7日,雅化集团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复该公司在加拿大超锂公司矿建工作进展和政府审批进度时表示:超锂项目已进入勘探阶段,加拿大锂矿项目的审查仍在进行中。随后在10月12日晚间,雅化集团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已与加拿大超锂公司(Ultra Lithium Inc)签署了《股权认购协议》的《终止协议》,后续也将签署协议退出项目公司投资。

对于此次终止投资的原因,雅化集团强调了目前国际环境的影响。该公司表示:基于对当前国际环境的判断,预计矿山开发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导致矿山开发的周期较长,公司拟终止对加拿大超锂项目的投资。

显然,当锂资源的产业地位愈发瞩目,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争夺便愈发激烈。如今,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均在抢夺锂矿。在2022中国(遂宁)国际锂电产业大会暨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国际交流会上,江特电机高级工程师、技术总工邓红云表示:“以前(锂渣)是没人要的,倒贴钱出去的,现在(客户)都是在积极地抢,蜂拥着打电话(要锂渣)。”可见抢锂之激烈。

加拿大不是第一个对国内锂矿企业提出限制的国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这为我国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都敲响了警钟。

钠离子电池,宁德时代的Plan B?

显而易见,要想从根源上解决锂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难题,“抢矿”只能缓解一时燃眉之急,该问题的症结在于锂矿源头受制于人,这并非易事。

于此,在动力电池技术路线上“另辟蹊径”似乎成为眼下的最佳解法。其中呼声最高的便是钠离子电池,且在布局该技术路线的企业中,宁德时代的身影最为显眼。

钠离子电池救得了车企吗?

图源:宁德时代官网

9月14日,据宁德时代回复投资者提问称,该公司正致力推进钠离子电池在2023年实现产业化。在随后的几天里,这个消息在整个新能源赛道整体低迷的情况下,带动A股钠离子电池概念股持续火热。

9月底以来,多只A股钠离子电池概念个股接连涨停。这是二级市场对于钠离子电池领域近期不断公布的利好消息的直接反应,同时也是市场愈演愈烈的“锂焦虑”情绪的集体宣泄。

宁德时代并非突然盯上钠离子电池的,甚至“蓄谋已久”。

早在2021年7月,宁德时代就发布了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电芯单体能量密度达到160Wh/kg,创下全球最高水平。今年10月份,有媒体报道称,宁德时代在一场电话会议上表示,其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展顺利,供应链布局上需要一些时间,已与部分乘用车客户协商,明年将会正式量产。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宁德时代公司董秘蒋理透露: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明年开始正式量产,第一代能量密度会略低于铁锂,但上车使用问题不大;出货规模要看客户需求,产能扩张和复制很快;循环寿命方面不如长寿命的铁锂电池,和传统的铁锂电池接近;成本方面还不确定。

目前来看,宁德时代积极推进钠离子电池技术路线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从钠离子自身品质来看,钠离子具备储量丰富、成本低廉、安全性高和生产线接近锂离子电池的天然优势。

在储量方面,地球上钠资源是锂的400倍。钠的地壳丰度达到2.74%,而锂在地壳当中占比仅约为0.0065%。且钠资源不会像锂、镍、钴等资源一样,因资源局限而导致动力电池产业链的矿产争夺,从而形成单一区域或企业掌握电池主动权的局面。

且在全球分布情况来看,锂资源70%分布在南美,并集中在几个少数国家地区,钠资源则分布全球,不管陆地还是海洋储量都非常丰富,被“卡脖子”的概率极小。

在成本方面。从三元锂电池到磷酸铁锂电池的更迭,动力电池产业链上的企业都绕不开上游原材料价格影响成本的问题,钠离子电池则完美避开了钴和锂的高价。平安证券指出,使用NaCuFeMnO/软碳体系的钠电池的正极材料成本仅为磷酸铁锂/石墨体系的锂电池正极材料成本的40%,电池总的材料成本较后者降低30%-40%。

在电池安全方面。钠离子电池热失控温度高于锂电池,高低温性能优于锂离子电池,具备更高的安全性。且相关数据显示,钠离子电池80%电量的充电时间约为15分钟,目前量产的主流电池中,三元锂电池将电量从20%充至80%通常需要30分钟的时间,磷酸铁锂电池则需要45分钟。

中金公司也在研报中指出:发展钠离子电池,不仅有助于缓解中国锂资源80%依赖进口的窘境,维护供应链安全,同时也将延缓锂离子电池原材料上涨带来的价格提升,从而降低成本压力。

在实现量产方面,一定程度上,钠离子电池的生产能够直接使用现有的锂离子电池生产线。换言之,钠离子电池是当前阶段最接近批量化的电池路线。

且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动力电池产业报告(2022版)》,面对电动汽车充电、续航、安全等焦虑,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无里程焦虑和低成本是动力电池的发展方向。目前来看,除却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是最为满足上述要求的技术路线。

但上述钠离子电池的众多优越性均非宁德时代“振臂高呼”该技术路线的决定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当国内动力电池原材料受国际环境影响较大时,宁德时代作为动力电池厂商头部企业的危机感正在加强,该公司正在努力走在动力电池行业的前面,积极寻找新的技术路线,以维持其“龙头”企业的地位。

钠离子电池救得了车企吗?

图源:宁德时代微信公众号

有观点认为,钠离子电池对于宁德时代而言,就像华为海思对于华为,均是B计划。

在华为危机还未显现的时候,其依然坚持每年投入2万研发人员以及4亿美金的研发费用给华为海思。随着美国连续多次升级封锁,华为接连遭到海外制裁,彼时,华为海思曾救华为于水火。一定程度上,眼下的汽车产业和动力电池产业正在重演此前芯片产业受阻的旧戏码,当企业发展被“卡脖子”,提前准备B计划是企业不让自己处于被动地位的未雨绸缪,宁德时代正如此践行。

钠离子电池能担此重任?

锂离子电池的有限发展空间,不仅是宁德时代看到了,国家也看到了。

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相继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均提到,要研发钠离子电池等新一代高性能储能技术。

且在此影响下,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早在2020年,一部分布局钠离子电池业务的企业就已实现了融资。且在钠离子电池赛道,各大企业纷至沓来。

今年5月,钠离子电池领先制造商Natron Energy和低压先进电池技术公司柯锐世宣布达成战略协议,将制造全球首个大规模生产的钠离子电池。据悉,柯锐世Meadowbrook工厂将于2023年开始量产,届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钠离子电池工厂。

钠离子电池救得了车企吗?

图源:Natron Energy

无独有偶,9月14日,华盛锂电新增“钠离子电池”概念;9月20日,美联新材与七彩化学暂定共同投资25亿元,建设年产18万吨电池级普鲁士蓝(白)产业化项目,致力于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普鲁士蓝(白)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

9月30日,华阳股份的首批量产1GWh钠离子电芯生产线正式投运,并与中科海钠签署了万吨级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合作框架协议。开源证券预计,华阳股份下一步钠离子电池扩产规模有望达10GWh。

根据公告信息统计,中国能建安徽院也发布消息称,其中标三峡能源安徽阜阳南部风光储基地项目储能系统总承揽工程,该项目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钠离子储能电池项目;容百科技规划在2023年实现钠电池正极材料每个月千吨级出货;振华新材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预计在2022年第四季度进入小批量试用阶段等等。

然而,当钠离子电池赛道持续升温,也有人提出疑问:钠离子真的是动力电池的“万能解药”吗?其能否彻底改变眼下新能源汽车的困局?

依然先从钠离子自身品质来看,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上限低于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上限,这意味着如果用作动力电池配备在新能源车上,同样重量的钠离子电池所能提供的续航里程,始终要远少于同等重量的锂离子电池。此外,钠离子电池还存在倍率性能欠佳、循环寿命短等短板。

在成本方面,DEEPTECH报告指出,成本是钠离子电池的突出优势,但要大规模商业化后才能实现。据测算,钠离子的实际生产成本在1元/Wh以上,远高于目前产业链成熟、规模生产的锂离子电池。甚至有行业分析人士表示:“(钠离子电池)低成本只是理论上的,钠电池在规模化应用前期,技术溢价之下,其成本预计甚至比现有的成熟的磷酸铁锂更高。”

但目前来看,钠离子电池距离商业化应用还很遥远,且其在研发层面仍处于初级阶段,最终的技术路线选择仍不明朗,技术还要不断迭代。

盖世汽车研究院《动力电池产业报告(2022版)》显示,钠离子当前尚处于商业化导入期,同时受制于其能量密度,未来其可作为锂离子电池等高性能电池的有益补充,用于储能和低俗电动车等特定场景。

换言之,短期内,钠离子电池尚无法彻底取代锂离子电池,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并存的局面将持续。毕竟电池的发展方向永远都是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低成本,三者缺其一,都称不上是完美的方案。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锂离子电池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地位正在受到挑战,且钠离子电池是目前最具潜力的“种子选手”。

不过还值得注意的是,浙商证券预计锂离子市场在2023年至2026年的市场余量将不断放大,届时锂价可能将迎来快速调整。换言之,一段时间内,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钠离子对锂离子的冲击大小仍然取决于锂离子的价格和稀缺程度。

但在电瓶车、储能、车载12V电瓶等领域,钠离子电池逐步替代铅酸电池的趋势正在强化。就储能市场而言,据中金公司的预测,到2025年储能领域对钠电池的渗透率将达到20%,需求量达65.2GWh,这相当于2020年国内动力锂电池的装机量,到2030年这一比例还将继续提升。可以确定的是,提前布局钠离子电池产业,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至少是个稳赚不赔的生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