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2022年储能行业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

   2021-12-09 中国储能网
53
核心提示: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公司日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预计到2030年底,全球累计安装的储能系统为358GW/1,028GWh。分析师指出,储能市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公司日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预计到2030年底,全球累计安装的储能系统为358GW/1,028GWh。分析师指出,储能市场的这种繁荣发展将吸引2620亿美元以上投资。随着新一年的到来,储能行业还有很多令人关注的趋势,而人们将会看到储能行业在2022年将以更快速度持续增长。

调查表明,电池材料和制造工艺的持续进步将在未来几年推动电池储能系统成本继续下降,增强其与其他储能技术在成本方面的竞争力。在美国总统拜登签署《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批准了国家能源基础设施的联邦基金之后尤其如此。而令人鼓舞的是,美国输电基础设施的投资将会得到优先考虑,这将为建设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提供急需的电网容量,也需要额外的储能容量。

尽管如此,储能行业监管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如果美国国会通过《重建更好框架》法案,2022年美国的储能市场增长前景将会更令人看好,该框架包括独立部署的储能系统获得投资税收抵免资格。而在州一级,随着更多可再生能源部署,希望看到频率调节市场需要部署更多的储能系统,希望看到监管框架的变化,以反映投资组合中的持续时间限制,以便储能资产所有者可以获得用于电网服务的容量信用或资源充足性付款。

随着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还将看到长时储能变得更加重要。而储能系统的平均持续放电时间将增加2小时以上,这种进步已经在美国市场发生。分析师预计到2022年全球市场将在2022年赶上这一趋势。在美国,将会越来越多地看到4小时储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配套部署。与此同时,将看到天然气发电厂仍然是持续放电时间较长的按需备用和峰值电力的最佳解决方案。而一些可再生能源开发商致力通过生产绿色氢气和“未来燃料”使能源供应更具可持续性,长时电池储能技术与此同时也在迎头赶上。

除了预计在2022年出现爆炸性增长之外,预计还会出现一些成长烦恼。在全球范围内,劳动力短缺对各行业持续增长构成威胁。在储能行业尤其如此,因为储能行业的人才供不应求,而且往往需要高级技术培训。有些企业正在努力为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能源行业员工提供培训和劳动力发展计划,但能源行业总体上面临着改变思维方式、招聘、培训和留住新人才的挑战。例如,瓦锡兰公司实施了三管齐下的职业发展方法,以克服这些障碍并为新员工提供支持。这包括针对新员工的100天制定进度入职计划、针对特定领导力主题的训练营课程,以及填补技能空白的能力审查。

电池和锂材料的供应瓶颈以及供应不平衡在短期内仍将是一个挑战。对低成本锂离子电池的需求已经创下历史新高,尤其是随着对电动汽车(EV)需求的增加。调查表明,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1年的411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1166亿美元。对此并没有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而且由于需求巨大,锂离子电池市场总是会受到冲击。

电动汽车的增加也将在2022年加剧能源供应商的压力,将对公用事业公司带来供电挑战,并为储能行业带来机遇。研究表明,到2050年,电动汽车可能会在电力需求高峰期间使能源使用量增加33%。在这一过程中,将会看到电动汽车充电为电网带来更大压力,需要为电动汽车快速充电提供大型储能系统以共同优化。英国政府和能源开发商Pivot Power公司开发了一个由电池储能系统和可再生电源发电设施组成的电网,用于在英国高速公路服务区为电动汽车快速充电。而大规模储能系统用于电动汽车也将在美国未来几年变得更加流行。

最终,储能行业将会继续向前发展,因为扩大储能部署对于加速向脱碳能源基础设施的过渡至关重要。彭博新能源财经公司在上个月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对通往采用100%可再生能源电网的路径进行建模,该报告发现提前部署更多可再生能源可以削减全球能源成本。希望更多从战略上支持转型的能源开发商可以部署平衡可再生能源发电间歇性所需的技术(例如储能系统)。储能系统是为可再生能源的日益普及做好准备并从中获取更多价值的关键,同时有效地支持电力系统可靠性。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