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赫伯特·迪斯 图片来源:大众中国
日前,大众汽车对外宣布,其正着力于确保2025年以后的电池供应,到2030年将携手合作伙伴在欧洲建立6座电池工厂,新工厂投产后,每年共计可生产240GWh的电池。
不过,大众汽车准备新建的电池厂,产能释放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未来几年内,其动力电池供应仍主要依赖外部采购。
引领动力电池结构优化
外媒称,在中国市场,大众汽车计划在其电动汽车中使用方形电池,未来将越来越多地转向宁德时代的供应。
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赫伯特·迪斯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我们与宁德时代有了大量的合作,并同时与国轩高科保持着合作,以取得更多的电池来源。” 迪斯同时表示,下一轮电池工厂的投资或投向中国,将在2023年向中国市场同步导入大众开发的标准电芯。
大众集团还计划对电池系统结构进行优化,采用CTP(无模组电池包)和CTC(一体化电动底盘)方式,目标是将电芯直接装车,舍弃电池组。
这一电池结构优化策略,正与宁德时代相契合。宁德时代早在2019年就推出适用于乘用车的CTP电池技术,目前该技术已经在蔚来等纯电动车型上使用。宁德时代还计划于2025年前后正式推出高度集成化的CTC电池技术。
而早在2018年3月,宁德时代就已成为大众汽车集团最核心的MEB电动车平台中国境内唯一、全球内优先采购的动力电池供应商。
频获车企老客户背书
电池网注意到,据韩国分析机构SNE Research发布的数据,2020年,宁德时代凭借34GWh的装机量,连续第四年动力电池装机量全球居首,市场份额达24.82%。
装机量连续4年全球居首的背后,是宁德时代车企客户资源的丰富以及国际车企对于中国电池品牌认可度的不断提升。
除了大众集团之外,3月17日,与宁德时代有着更深渊源的宝马在也有了新动作:宝马i4正式全球首发亮相,该车型为宝马旗下首款中型纯电动轿车,WLTP工况下的续航里程达到了590km,预计将于今年秋季在欧洲上市,后续还将进入中国市场。据悉,宝马i4搭载的电池将由三星SDI或宁德时代提供。
据悉,2012年,宁德时代凭借来自宝马的动力电池订单,成为国内率先打入海外龙头车企供应链体系的动力电池厂商,并在随后几年,接连获得宝马多款新能源车型动力电池订单。
有了宝马的背书,随着产能的扩张,宁德时代陆续赢得了宇通、广汽、北汽、上汽、东风、长安等国内老牌车企以及蔚来、威马和小鹏等造车新势力的订单。
而在海外车企客户开拓方面,除了上文提到的大众、宝马,宁德时代还获得了特斯拉、奔驰、现代、通用、PSA、丰田等多家车企定点。
近日,特斯拉CEO伊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未来,所有的特斯拉标准续航版车型都将换装磷酸铁锂电池。而自从2020年7月,国产特斯拉Model 3开始搭载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后,其价格得以进一步降低。据此,业内猜测,未来特斯拉对于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的采购量也将迎来大幅增量。
另外,奔驰EQS最新预告图近期也在网上流传,官方称WLTP工况下续航里程可达700公里,预计将于2021上海车展期间发布。据传,该车型的动力电池也将来自宁德时代。
就在上个月,宁德时代获得了来自现代汽车的动力电池大单:现代汽车近日通报了将宁德时代和SK创新敲定为纯电动汽车专用底盘平台“E-GMP”第三批整车供货商的消息。网传第三批的3款车型中,SK供应1款,宁德时代供应2款,预计中标规模超百亿元,将于2023年开始供货。
加速扩产备战TWh时代
海内外车企朋友圈不断扩大的同时,宁德时代扩产的步伐也越来越大。
继去年12月宣布投资不超过390亿元投建动力及储能电池项目之后,今年2月,宁德时代(300750)再抛巨额投资计划,投290亿元扩产锂电池,且接连成立数家电池子公司,注册资本均为10亿元。紧随其后,宁德时代子公司时代上汽也宣布投资105亿扩产动力电池。
据西部证券测算,考虑合资公司产能,宁德时代现有产能规划约600GWh,扩产进度将领先于全球其他主流电池厂。
在国内与欧洲需求共同提振之下,西部证券预计宁德时代2021年出货量将达到90GWh,同比增速超70%。其中,特斯拉将贡献其中14GWh增量,主要受益于特斯拉Model 3磷酸铁锂版本供应和特斯拉上海工厂放量;欧洲市场预计将贡献12Gwh增量,受益于大众、宝马、PSA等配套车型上市;国内增长将受益于造车新势力和自主品牌电动智能车和MEB平台车型上量,预计将贡献12Gwh增量。
此外,近日,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白皮书(2021年)》。白皮书预测,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达1640万辆,整体渗透率将超过20%,预计对动力电池的需求量将达到919.4GWh。叠加储能、消费电池、小动力电池领域的需求,2025年全球锂电池产销量将进入TWh时代。
备战TWh时代,巨头正在领跑!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