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动力电池市场需求的日益旺盛,市场争夺战再度升级。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开始密集进行技术研发、市场扩展、产能扩建、布局上下游产业链。
在此背景下,作为创新技术的强大“保护伞”,专利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内锂电企业的重视与青睐。事实上,颇有远见的锂电企业已经开始考虑从未来自身的商业利益和经营风险出发,进行前瞻性的专利布局,而这也将让它们在未来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并可为自身的平稳发展增加一道非常有效的“防身符”。
国内专利数量领先
事实上,伴随着国内新能源领域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锂电企业对专利布局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
在新能源行业发展初期,由于受到补贴政策激励,行业发展迅猛,众多“入围”企业忙着抢占市场和扩产盈利,无暇顾及专利布局。即使偶有布局,也多是为申请而申请:或为满足国家政策指标,或为获得政府支持、补贴。
而如今随着中国锂电市场日趋规范、产业竞争升级,参与企业越来越认识到专利布局的重要性:作为法律认定的“垄断”,专利对内可形成无形资产,作为公司“软实力”象征,会给申请人带来不小的市场影响力与产品竞争力;向外可建立壁垒,运用法律武器,打击那些唯利是图的“专利窃取者”,维护自身合法商业利益;同时更可借着专利“开路”,预先布局未来行业核心技术。
此前不久,宁德时代、格力电器、比亚迪、华为等企业争相公开动力电池技术专利,便是例证。
在今年两会期间,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更是带了《关于加强对锂电池知识产权保护的提案》上会,这无疑进一步彰显了国内锂电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
同时,据最新的全球汽车专利大数据平台统计,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球动力电池领域按照专利数量排列的TOP10申请人中,国内已占据半数以上,其中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位居前列。
“经过近年来国内锂电企业的持续技术研发及布局,我们动力电池领域的专利在数量上已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与传统汽车领域专利落后的格局有很大不同。”业内人士指出,这反映出国内创新主体的研发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进一步体现了国内企业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技术实力和科技研发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该业内人士也同时指出,虽然我国在专利数量上占优,但在核心专利上还比较缺乏,“我们缺少的是高价值的核心专利,这些专利要在技术上‘占得住关隘’、法律上‘经得起考验’、市场上‘守得住利益’”。
我国核心专利缺乏的现实,意味着不少关键技术还要受制于外,这也成为国内锂电企业在未来要继续加紧专利布局的重要驱动力。
此外,随着新能源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考虑到未来新能源行业诱人前景及自身的商业利益和市场拓展等因素,国内锂电企业也应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进行前瞻性的专利布局。
未来需持续加码专利布局
4月10日,LG新能源与SKI就电池商业秘密侵权案达成和解协议,按照协议后者将向前者支付包括一次性付款和运营特许权使用费在内的2万亿韩元(约18亿美元)赔偿金;而在3月底,针对2019年LG新能源四次向SKI发起的专利诉讼,ITC(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则裁定,SKI没有侵犯LG新能源的电池相关专利。
“企业兴师动众诉讼的背后,是未来锂电池领域巨大的市场利益。随着新能源行业进一步快速发展,可以预见,未来锂电池领域的专利、商业秘密相关诉讼也将越来越多。”业内人士分析称,随着国内锂电池企业逐渐走向国际化,未来也不排除像LG新能源等国际动力电池头部企业,依靠自身专利优势阻碍国内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可能,所以,国内锂电池企业要提前做好风险排查和专利布局。
与此同时,LG新能源与SKI的纠纷尽管暂时告一段落(按照协议,10年内LG新能源不再就以上事宜提起针对SKI的诉讼),对于大众、福特等SKI合作车企而言,也只是虚惊一场,但经过此事,众多车企势必会在未来更加注重对合作伙伴涉及商业机密、专利范畴的风险排查,而这进一步倒逼动力电池企业更加注重利用完善的专利布局,提升产品竞争力,为自身在市场拓展方面保驾护航。
此外,从更宏观的国际格局来看,未来锂电池领域的专利布局也将日趋白热化。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美国科研院所在政府部门或企业的支持下,掌握了锂二次电池的基础/核心技术,并相应拥有较多的基础/核心专利。但到了市场商用化阶段,中日韩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奋起追赶,对美国实现了反超。
以目前的专利布局来看,中日韩企业利用各自的技术优势,在锂电池领域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国内企业在电池/模组结构设计和电池/模组生产设备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日本在电池材料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韩国则更擅长锂二次电池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
然而现代汽车工业诞生于欧美,凭借其强大的科研体系和工业化能力,叠加目前全球汽车电动化的趋势,欧美开始愈加重视“电池安全”,纷纷加大了技术、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可以预见,不甘落后的欧美企业在未来将和日韩企业一样,成为国内锂电企业不可小觑的竞争对手。当下,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市场竞争正逐步升级,专利“争夺战”已悄然打响!
“国外历来重视专利布局,在发展锂电池产业时,一般会提前5-10年通过研发、收购等进行专利布局。”业内人士提醒道,而我国目前锂电池核心专利缺乏的问题,在下一代锂电池材料研发上依然存在,国内企业切不可大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国内电池产业链企业欲征战全球市场,首先要在专利权问题上“必先谋而后动”,然后再凭借技术、质量、服务、成本等综合优势参与竞争,方有成功之可能。
对此,业内人士纷纷建议,国内锂电池企业应加强对技术秘密的重视和管理,并借鉴LG化学与SKI案例的经验,学会使用商业秘密诉讼来维权。反过来,企业在引进技术人才时,要考虑是否存在侵犯商业秘密的风险。
同时,也有业内人士补充道,企业不仅要注重技术保护,更要有危机感,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因为技术创新才是专利布局的基础。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