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LG新能源上市将创韩国IPO纪录

   2022-01-10 国际能源参考
64
核心提示:历时半年有余,韩国第二大集团LG旗下锂电池子公司LG新能源的IPO大戏拉开帷幕。募资规模将创纪录据路透社报道,韩国第二大集团LG

历时半年有余,韩国第二大集团LG旗下锂电池子公司——LG新能源的IPO大戏拉开帷幕。

募资规模将创纪录

据路透社报道,韩国第二大集团LG旗下锂电池子公司——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日前启动了在韩国的首次公开募股(IPO)。该公司计划募集资金最高达108亿美元,将成为韩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IPO。

作为LG旗下专门从事锂电池业务的子公司,此次LG新能源的IPO不仅引来韩国本土市场的关注,也备受全球市场期待。早在去年6月,国际知名金融服务公司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团就已经确定,将为LG新能源的IPO提供咨询服务。

根据LG新能源最新发布的招股文件,该公司计划以每股216.19-252.36美元的价格发行约4250万股股票,拟募集资金约92-108亿美元。这意味着,若LG新能源IPO进展顺利,即使投资者均按照最低区间价格认购,LG新能源募资总额也将打破三星人寿保险在2010年创下的41.2亿美元的最高纪录,轻松拿下韩国史上规模最大的IPO称号。

为了尽快推进IPO进程,登陆韩国股市,LG新能源使出浑身解数。路透社援引一位不具名的知情人士消息称,LG新能源将举行数场路演活动,旨在发行股票前针对机构投资者举行推介活动,通过现场演示,引起目标人群关注,提高股票潜在价值。同时,该公司还将开展招股薄记建档工作,预计本月14日将正式确定股票发行价格,27日起在韩国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

高估值引发质疑

路透社称,LG新能源上市后的估值有望达到510-596亿美元,可能将超过母公司LG化学。有证券分析师认为,这一估值依然过低。不过,这一言论引来了不少反对和质疑。

部分分析人士认为,LG新能源市值高企主要是受客观因素推动,并不能准确反映公司本身的情况。证券公司Meritz分析师Rho Woo-ho表示,由于LG化学打算持有LG新能源80%的股份,这将导致LG新能源股票交易数量推高市场购买LG新能源股票的欲望,促使其股价上扬。

同时,近年来,韩国IPO市场交易火爆,较好的大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为LG新能源的高估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数据显示,2021年韩国IPO市场募资总额达177亿美元,较2020年的76亿美元增长了132.89%。

另有分析称,投资者购买LG新能源股票的强烈欲望与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旺盛需求密切相关。据行业咨询机构德勤数据,2020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约250万辆,到2030年,这一数值将增长至3110万辆,增长12倍以上,占汽车销售总量的1/3。

LG新能源首席执行官Kwon Young Soo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我们早就预测到了市场对锂电池的火热需求,这次IPO就是有力证明。”

市场竞争加剧

据悉,LG新能源拟将本次IPO的募资用于扩产和偿还债务。在业内人士看来,LG新能源的募资用途恰好印证了现阶段全球锂电池市场加速扩产的趋势。

市场研究机构“高工锂电”指出,早在2020年,宁德时代、比亚迪、松下等全球头部锂电池企业就纷纷开启产能扩充模式,引发新一轮竞争,或将促使锂电池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百家争鸣”背景下,LG新能源的扩产计划能否搅动整个市场,也成为全球锂电池行业关注其IPO进展的重要原因。

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独立研究者表示,扩产伴随着对技术路线的选择,一旦企业的技术、工艺、质量实力不被认可,就可能黯然退场。

据了解,LG新能源选择的是镍钴锰三元电池路线。2021年前三季度,受该类型产品市场份额被磷酸铁锂电池挤压影响,LG新能源利润仅较2020年同期增长5%,并不亮眼,且未来利润空间可能继续收窄。

市场研究机构Market Realist则表达了更深的忧虑,指出若LG新能源不能与时俱进,现有客户也可能流失。虽然LG新能源与大众汽车签订了销售协议,但从去年春季开始,大众汽车开始偏向棱柱形电池技术路线,这或促使大众汽车购买宁德时代和三星SDI的产品。

另据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统计的数据,LG新能源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占有率约20.5%,位居第二,较第一名宁德时代有较大差距。随着全球锂电池市场成熟度走高,行业竞争加剧,LG新能源还能不能保住目前的市场地位尚不可知。

截至目前,市场对该公司选择的技术方式和扩产路线众说纷纭,未有定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