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于2020年10月17日发表了《储能行业:接近燃爆的临界点》,两年以来,储能行业日新月异,发展迅猛,资本更是汹涌。
目前,除了海外家储成为储能行业最亮眼的仔和远未成熟的国内家储之外,发电侧尤其是新能源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和工商业用户侧储能(本文统称为新型储能),近年也是增长迅速,颇受资本青睐。
但是,资本热捧,产业艰辛,新型储能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盈利模式及盈利性不尽人意,这一点与近年的光伏末端组件业务、锂电末端电池业务颇为相似,甚至同病相怜。
储能越来越热,但冷静思考也越来越多,“叫座不叫好”,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叫座:需求预期提升行业想象力
这一轮储能热潮,主要是需求驱动。
国内需求端:近年来,国家储能产业政策不断,尤其是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装机增长,储能配套需求持续增加,有目共睹。2022年上半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30.88GW,同比增长119%。目前,各地“10%-20%、2h-4h”的储能配套要求逐渐刚性。
海外需求端:海外储能市场相对成熟,欧、美、日、澳等家庭储能消费习惯已经被广泛接受,美国、澳洲等大型储能商业模式也已经趋于成熟。今年,受俄乌战争等因素影响,能源危机预期刺激储能需求暴增,尤其是家庭储能更是带动储能行业需求水涨船高。
各路需求数据都比较靓丽,垂涎欲滴。需求端的疯狂,也都写在了订单上,GWh级订单频现。
此前科陆电子一口气与四家锂电池供应商签署了2023-2025年意向采购量16GWh。截至目前,国内已经公开的储能示范项目规模超过20GWh。
海外大型储能的需求量更是庞大,阿特斯集团截至今年6月底的全球项目储备已经高达31GWh,行业需求可见一斑。
政策、装机、订单、需求等利好信息不断,加之海外家庭储能的火爆助攻,一轮又一轮地刺激储能行业的热度,资本圈更是表现为迫切上车的景象。
不叫好:供给方盈利性难言乐观
严格地讲,储能业务主要是储能系统集成、开发、建设以及投资、运营、管理。
在锂电储能的产业链上,要区别于上游的储能电池,储能电池本质属于锂电行业,不是储能行业,属于上下游关系。
储能系统集成、开发、建设属于低毛利业务,材料成本占比较高,且锂电储能中锂电池定价还受动力电池需求波及。目前碳酸锂价格高达50万元/吨,大型储能主流型号的280Ah方型磷酸铁锂电池的电芯价格水平已经超过0.9元/Wh,同比涨幅超过50%,严重制约了储能业务的盈利能力,也因此行业内开始寻找钠电池等替补技术路线。
储能项目的投资、运营、管理则属于资金属性业务,跟光伏电站类似,其收益率由宏观属性决定,并非成本端决定。上游成本太高,自然严重制约储能项目的投资积极性。
此外,目前新型储能的整体商业模式还不成熟,无论是电源侧,电网测,还是用户侧峰。商业模式不成熟,导致盈利能力不确定,市场化动力不足,尤其是电源侧“新能源+储能”的市场空间巨大,如何从强制配套到自愿配套,摆脱光伏“转移补贴”,这才是激发市场需求的根本动力。
当然,新型储能商业模式的完善,跟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有关,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资本助推,方向何在?
储能,成为资本宠儿,从二级市场到一级市场。
在资本的助推下,在产业环境的现实下,新型储能企业应当如何应对,要短期利润,还是要市场份额?成为一个普遍的选择题。
在锂电储能领域,锂盐价格高企,碳酸锂价格超过50万元/吨并维持在高点,吃尽了整个动力及储能产业链中下游的超额利润,行业其他环节处于最低合理毛利的边缘。
新型储能企业难言超额利润。
对于一个处于发展初期且未来充满发展机遇的行业而言,短期盈利似乎不是问题,抢占市场份额尤其是优质客户和优质份额,或许更加重要。
储能的制造端,作为系统集成商也好,还是品牌商也罢,关键还是市场,一是产品力,二是品牌,三是渠道。
因此,对于当前阶段的储能企业而言,如果不能兼顾盈利,关键还是抢占市场份额,或者为抢占市场份额做准备,在产品、品牌和渠道等方面构建长期竞争力。
换言之,切忌牺牲短期盈利,而去做没有持续性的客户或市场,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只是自娱自乐。
这一点,跟光伏组件颇为类似,头部组件企业无不在海外建立了完善的市场体系,从品牌到渠道,从而享受了海外光伏市场的更高溢价。
相对于发展成熟的光伏组件,我们可以看到并且洞见新型储能的发展方向,两者不仅都有2B的大型业务,还都有2C的分布式业务,而且产品及业务推广还是互补的。
光伏组件业务也是一路坎坷,尽管毛利率起伏较大,但坚守市场和渠道,就会始终无惧上游的波动和冲击,成为最抗周期波动的王者。
新型储能,要像光伏组件一样应对行业的波澜起伏,抓住资本充裕的机会,在产品力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市场端的品牌和渠道竞争力,建立长久的优质客户基础,为长期市场份额的争夺进行战略准备。
行业热闹,资本澎湃,储能企业或者投资者,还是要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又要去往哪里。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