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中国输配电设备龙头中国西电(601179)宣布,已完成向通用电气(以下简称“GE”)非公开发行A股33.83亿元,后者凭借15%的持股比例,成为中国西电的第二大股东,并将向中国西电董事会派驻一位董事。
“取长补短,优势互补”,GE数字能源高压电力设备全球产品线总经理张先国昨日如是评价双方的合作。目前,中国西电是国内第一大输配电一次设备生产商,而GE则是全球主要的输配电二次设备供应商。
所谓一次设备主要是指输配电过程中直接用于电力传输的产品,比如变压器、开关、互感器、组合电器等;二次设备则包括保护类设备、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监控、管理软件及电源等。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在加快电网扩建,以适应能源需求的增长,而这其中蕴含着对输配电设备的巨大需求。 “随着中国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电力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未来,中国电力建设仍然会有稳定发展的前景。” 张先国表示。
事实上,中国特殊的能源结构,决定了其对电网建设的刚性需求。中国能源资源与能源需求呈逆向分布,76%的煤炭资源在北部和西北部,80%的水能资源在西南部,陆地风能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北和华北北部,而70%以上的能源需求在中东部。能源资源大规模、跨区域、远距离传输和大范围优化配置势在必行,这正是智能电网的优势所在。
而智能电网智能的核心,便是二次设备,国内设备企业多注重于一次设备的制造与销售,二次设备往往是企业的短板。中国西电分析,“二次设备是电网智能化建设的基石。从以往的走势看,二次设备要好于一次设备。‘十二五’是智能电网建设的第二阶段,智能化建设的投资较第一阶段高出90%,在智能变电站监控和保护、配网自动化、远动通讯建设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看好二次设备的前景。”
二次设备,正是GE的优势。根据合作协议,GE与中国西电将在西安成立由西电控股的合资公司,GE将把自己所有的输配电的二次技术,永久性授权给合资公司。张先国透露,一季度末,该合资公司就已取得了所有的手续,正式成立。
该合资公司将全面引进GE在二次设备领域的成熟产品和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拓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技术。该公司的成立将有利于中国西电在短期内具备生产二次设备的研发生产能力,加快中国西电成为一、二次设备成套供应商以及整体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发展目标的实现。
张先国表示,双方合作“可以给客户提供输配领域全方位的解决方案,通过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融合,也能为客户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带来显著的价值。”合作后,GE有望借助中国西电在一次设备领域建立起的优势,在中国输配电二次设备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份额。
该合作的另一方面是:中国西电也可以借助GE在全球的地位,走向海外。
张先国称,“GE在国际市场上有上百年的运营经历,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能够协助西电在走向国际的过程中,走得更快、更稳。因为面向国际市场的时候,会遇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的社会、法律、政治环境。这样的话,GE长期在国际市场上经营,可以为西电走向国际提供帮助。”
此外,GE又是一个多元化企业,其在发电、油气、水处理等业务,与从事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客户有很大的相关性,甚至有很多情况下是同一个基础设施公司。“我们的业务的发展所奠定的客户的基础,肯定会对我们在开展电力设备的业务方面带来很大的帮助。”
张先国透露,目前,GE与中国西电已经在美国合作拿下了一个项目,其中包含几台高压电抗器。美国市场作为GE的主场,未来也将是双方发力的重点之一。
“在讨论合作时,我们曾对全球市场做了业务的规划。美国电力市场在未来十年的投资规模大致是6700亿美元,其中约88%是设备投资。” 张先国称,“因为美国很多电网需要更新改造,涉及到大部分都是设备,我们与西电希望能够通过合作充分抓住机遇,成为市场主流的供应商,能够尽可能多的服务我们的客户。”
除了美国,诸如拉丁美洲、澳大利亚和中东等高速增长的地区也是GE与中国西电的重点市场。GE数字能源业务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ohn Lavelle认为,“全球电力需求预计2035年将增长70%以上,我们将更好地帮助公用事业和工业客户升级电力基础设施。与中国西电的合作将使我们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客户需要从发电到输配电的完整解决方案,未来5年内,全球范围内的电网现代化投资将增长10%。
双方表示,本次非公开发行仅仅是双方战略合作的开始,后续双方将根据所达成的一揽子合作协议和双方拟定的方案,不断深化在优化提升企业运营、一二次设备深度融合、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的多维度和多层次的合作,共同发展成为全球主流输配电设备及输配电系统解决方案、工程运营维护服务商。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