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北极油气开发 中国须顺势而为

   2013-07-30 中国科学报
51
核心提示:继6月份冰岛邀请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参与其北极地区油气开发后,最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最大的

继6月份冰岛邀请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参与其北极地区油气开发后,最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最大的独立天然气生产商诺瓦泰克公司,签署了收购亚马尔天然气及液化天然气项目20%股份的框架协议,参与北极天然气开发。

近年来,尽管北极油气开发牵扯到政治、经济、能源、环境等多重问题,各环北极国家还是纷纷取消了勘探开采禁令,争相进入北极地区。如今,中国也以合作的形式参与其中。

“中国石油界应该积极加入到北极地区油气勘探开发的事业中去。”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枢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那么,中国参与北极油气开发会面临哪些问题?未来的勘探开发中又须注意什么呢?

开发活动不缺席

“北极圈以北区域油气的勘探开发活动早已开始,在加拿大、俄罗斯、美国阿拉斯加的许多陆上地区,地质勘探工作已经发现的石油天然气油当量,约占全球已知储量的10%。”孙枢介绍,目前北极大部分地区,特别是海区,石油和天然气基本上还未被勘探开发,所以这些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前景很大。但是,目前各国在进行北极油气勘探开发时,面临着政治、经济,特别是环境方面的诸多问题。2010 年墨西哥湾漏油事故,迫使美国政府宣布暂停2011 年之前北极离岸原油开采活动。

“尽管如此,全球能源供给日趋紧张,高寒地区作业的经验技术日益成熟,加之北极永冻面积减少,这些变化都在吸引着各国进入北极地区进行勘探开发。”孙枢表示,在此情势下,中国只能顺应国际发展趋势,参与其中。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在国外石油企业纷纷进驻北极的背景下,中国石油企业此时不应缺席。

“中国石油企业以合作形式参与北极油气开发,从企业角度来看,是公司本身的经营行为,也是由公司战略和盈利情况决定的。”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说。

技术经验非难题

我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建于2004年。今年5 月,中国才刚刚以观察员身份加入北极理事会。如今,要参与北极油气开发,不少人怀疑中国在北极油气开发方面缺乏技术和经验。

“应该承认这方面的问题。”孙枢表示,在高寒地区,开展地质勘探和油气开发需要解决寒冷冰冻问题,例如北冰洋的浮冰很多,海上勘探需要破冰装置,海上钻探平台,也要考虑到浮冰的影响,而目前我国的破冰装备并不先进。

“但是,我并不认为中国在上述方面的起点低一些,就会影响到今后对北极油气的开发。”孙枢说,“我国的各家石油公司都在做这方面的科研工作。”

据孙枢介绍,目前,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已经完成了新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预计2014年下水。

“只要能够参与到北极油气勘探开发工作中,技术和经验就不是难题。”孙枢说,中国以国际合作方式参与北极油气开发,既可为世界能源勘探开发事业作出贡献,又有利于提升自身的油气资源开发能力。

未来发展须谨慎

“北极油气,离‘开发’还很远。”陈卫东表示,从目前中海油的情况来看,参与北极油气开发还处于洽谈阶段,未来究竟以何种方式参与,如何投入资本和人力,还是未知数。

对此,林伯强认为,北极油气开发的关键问题在于市场。“只有北极油气开发的成本降低,或者外界油气资源使用殆尽,世界对北极油气的市场需求才会更大,北极油气才有开发的经济价值。目前中国参与北极油气开发,短期内难获经济收益。”林伯强说。当问及中国参与北极油气开发的政策问题时,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刘惠荣说:“中国参与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开发合作,属于两国间合作开发自然资源的活动,是否存在政策上的障碍,取决于对方国家的外商投资法律和政策情况。因此,我国的企业家要深入研究对方国家的法律、政策,做好法律风险防范工作。”

环境风险是中国参与北极油气开发时绕不开的话题。“中国除了加入北极理事会外,还要把精力投入到由其他国际组织组成的新兴治理网络之中,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相关的环境公约等。”挪威南森研究所副所长ArildMoe教授表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