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日本能源开发瞄准自家门口

   2013-04-03 中国科学报
58
核心提示:不管中日双方围绕钓鱼岛主权之争的大义名分如何分歧,也不管外交喊话和相互示硬是否奏效,主权争夺背后的能源纠结绝对是无法回避

不管中日双方围绕钓鱼岛主权之争的大义名分如何分歧,也不管外交喊话和相互示硬是否奏效,主权争夺背后的能源纠结绝对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冲突。尤其是对中日这样能源消费分占世界前列,且不断增加的消费国而言,说未来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在于能源供应和开发也绝不为过。

不过,最近的一些发现似乎会令能源消费大国日本多少释怀,日本周边海域陆续发现了不少国产能源。日本有望摆脱能源几近一穷二白的赤贫状态,甚至随着技术开发的跃进,可能向能源大国华丽转身。

能源匮乏阻碍发展

随着全球陆地化石能源的持续减少,很多国家开始将目光转向海洋,甚至包括北冰洋和南极洲的能源开发也被一些国家纳入先占先试的战略视野。原本资源匮乏,能源更是几乎百分百依赖进口的日本,对能源的渴望似乎更加焦虑与着迷,也更加担心一旦能源枯竭,本国经济将会何去何从。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能源实现了由煤炭向石油的转换,后来随着核电站的大量兴建,又开始由石油向核电的转变,如今核电已占总发电量的30%。然而,2011年的“3·11”大震灾,使日本积极的核能政策被迫叫停,54座核电站中只有1~2座还在运营。

这就直接出现了电力紧张的局面,进而使夏季日本居民和企业用电受到限制,严重影响到日本企业的产出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活力也受到抑制。

不仅如此,由于为弥补电力缺口而大量进口液化天然气等火力发电燃料等原材料,日本贸易机构出现40多年来少见的贸易赤字现象,连续两年以上贸易大幅赤字也开了二战后至今的先河。

为实施能源进口多元化和海外能源投资战略化,日本使出浑身解数,在俄罗斯等能源供应大国和传统的中东区域,加大能源外交和商业谈判力度,但迫于来自中、韩等能源消费国的激烈竞争影响,日本的诸多努力并没有与其心中的盘算吻合。

技术优势正在形成

于是,在继续加快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日本一边通过技术手段勘探本国领海和大陆架蕴藏能源,一边运用先进技术探索制造新能源的可行性。

首先是强化用新技术勘探本国能源。最近1~2年,日本运用最新勘探技术先后在秋田县发现了页岩油,从爱知县周边海域海底发现了冰状、用手指挤压有甲烷溢出,并可点燃的可燃冰,并于今年3月首次在海底成功开采可燃冰。根据估算,此次爱知县海域的可燃冰量相当于日本使用11年的天然气储量。

另外,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与东京大学关于稀土类泥分布调查研究小组在3月21日宣布,其小组的科考船通过向日本小笠原群岛的南鸟岛海域日本的排他性水域水深5600~5800米海底的6个地点进行管状取样,在其中两个地方发现了高品位的稀土堆积物,从中回收到了最大含量6500PPM的高浓度稀土,比中国的500~1000PPM含量的稀土矿床高10倍。

其次是强化制造替代和新型能源。东京大学的相关研究室正在开展通过培养梭微子开发生物燃料的研究。所谓梭微子是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生物,通过光合成可以大量快速繁殖,最后可以用来生产油类。研究人员对多达120种梭微子进行含油种类、含量以及与环境关系的排查,选取其中出油量最多,合成可供飞机使用的航空煤油等能源。

由于在繁殖梭微子生物制造燃料时,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如果混在其他燃料中使用还有抑制全球变暖的作用。日本通过产官学合作正在大力推进该项研究,预计2018年达到实用化,届时将弥补10%的燃料需求。

三是强化从海洋和地热等自然中寻找能源。随着开发技术和环境技术的不断发展,日本越来越意识到作为岛国的本国自然风土其实是一个自然能源的宝库。日本虽然陆地面积只排在世界第61位,但从排他性经济水域规则计算则位居全球第六,是典型的海洋大国。通过开发海洋资源,近年日本海上风力发电、潮汐发电、温差发电、波浪发电等不断出现。

此外,日本位于多个火山和地震带上,虽然自然灾害频繁,但地热能源位居世界第三,森林保有率也排在发达国家第三位,生物质能源的开发潜力更大。

不难想象,在进口能源越来越受双边或多边关系、复杂地缘局势、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博弈影响的今天,日本发展国产能源不仅关乎其本国安全保障,是其能源战略高级化和危机意识的体现外,还能直接增强其在能源进口多元化谈判中的分量和筹码。

上述开发技术一旦形成领先优势,日本将像拥有节能环保技术一样,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能源制造和出口大国。

(作者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