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李俊峰:煤制气不应作为国家战略 不可一拥而上

   2014-07-25 中国网
54
核心提示:近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在煤制气产业发展利弊研讨会上认为,不应把发展煤制天然气作为国家战略

近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在煤制气产业发展利弊研讨会上认为,不应把发展煤制天然气作为国家战略,切不可不计后果地一拥而上。


煤制气不是天然气替代煤炭

李俊峰认为,天然气的主要成份是甲烷,大自然天然存在的甲烷称为天然气,煤制天然气应当称为合成煤气或者人造煤气,以便与大自然中天然存在甲烷相区别。“煤制天然气不是天然气,它的定义根本不科学。煤制天然气就像整过容的美女。”他说。

李俊峰认为上马煤制气项目的内在驱动源自中国是贫油少气富煤的国家。长期以来国家都将煤制气定义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作为限制发展的对象。直到2012年,城市由于雾霾等环境污染加重需要用天然气替代煤炭,又因天然气供应短缺而重启煤制气项目。

煤制气为中西部产煤地区带来新机遇

据《煤制天然气技术环境与经济指标分析》论文分析,煤气价格变化、天然气需求量和进口量持续增长的发展趋势,为我国中西部产煤地区发展煤制天然气提供了较大的利润空间和发展机遇,也成为中西部地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拉动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3年10月,我国建成、在建或拟建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共61个,年总产能达到2693亿立方米,除极个别项目外,几乎全部分布在严重缺水的内蒙古、新疆等西部地区。

严重缺水地区及大江大河发源地不适宜煤制气项目

他认为,煤制天然气不应该在严重缺水的地区推开,特别是中国西北部的内蒙、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因为这些地方是中国的生态屏障;另外,云贵川地区实际也有类似项目,但作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并不适宜上马煤制气项目。

“水安全比能源安全更重要,中国人靠百分之百进口石油都能过日子,但如果我们的水10%需要到国外进口,可能我们就活不下去了。”他强调上马煤制气项目时,水安全的考虑应放在能源安全之上。

发展煤制天然气在经济上并不划算

李俊峰建议,应将煤制气当作能源统计中一个单独品种,不应与天然气混为一谈。在当前控制雾霾污染的情况下,煤制天然气确实可以替代中小型锅炉减少部分焚烧污染。

诚然,煤制天然气替代煤炭在某种程度上减少某些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但是也增加另外一些污染物的风险。煤制天然气是一个煤化工过程,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诸如苯、酚等这些煤炭燃烧过程中本来没有的新的污染物。他强调对煤制天然气要从整个产业链的全寿命周期进行评价,不能只看局部环节的排放定优劣。

论及煤制气和其他能源的比较优势,他认为煤制天然气的能耗比其它方式都高,发展煤制天然气在经济上也不划算。有数据显示,只有替代汽车油气最划算,还可以减少废物排放。与此同时,煤制天然气的生命周期能耗和水消耗也不具备优势。这导致其经济成本用户很难接受。“目前各地抢煤制天然气项目,目的都是希望国家补贴,这就是煤制气发展所处的尴尬地位。”李俊峰说。

油价波动发展煤制气面临风险

此外,他认为煤制天然气还面临因天然气价格紧跟石油价格,石油价格一旦下滑就有可能会带来的经济风险。2003年前曾有长达20年的时间石油价格低于23美元一桶,这导致当时天然气价格只有0.7-0.8元。而现在煤制天然气成本最低也不会低至1元。目前全球石油供应略微供过于求,油价还有下降空间,所以发展煤制气仍存在一定风险。

他由此认为煤制气不应作为国家战略,应审慎布局。他建议在当前中国不具备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切不可像“傍大款”一样盲目发展。否则产业体系一旦形成就将长期固化下去,会对我国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