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安倍经济学”能源困局的背后

   2014-02-25 中国石油报
54
核心提示:【能源困局不仅表现在贸易逆差问题上,同时大幅推高了日本企业的生产成本,部分抵消了日元贬值给日本企业带来的成本优势。】近日

【能源困局不仅表现在贸易逆差问题上,同时大幅推高了日本企业的生产成本,部分抵消了日元贬值给日本企业带来的成本优势。】

近日,据日本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日本贸易逆差为11.4745万亿日元,比2012年增长65.3%,创下1979年以来历史新高。此前贸易逆差最大的是2012年的6.941万亿日元。至此,日本已首次连续三年呈现贸易逆差。日本财务省2月20日发布的统计数据也显示,日本2014年1月的贸易逆差为2.79万亿日元,超过2013年1月的1.6335万亿日元,创单月最高逆差纪录。而2013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仅为1%,远低于预期的2.8%。

安倍执政一年多来实行无限度量化宽松政策,日元兑美元汇率从1美元兑86日元下跌到105日元,跌幅高达22%。缘何不仅没有改变2012年近7万亿日元的贸易赤字,反使贸易赤字大幅度攀升?经济增长如此不给力,“安倍经济学”到底遭遇了什么难题?

能源困局致贸易逆差攀升

日本政府将贸易逆差攀升的原因归结为能源价格上涨。日本最初是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在二战后的廉价石油时代,日本将能源结构从以煤炭为主转向以石油为主,能源严重依赖进口。两次石油危机过后,原油价格上涨,日本的电力工业又逐渐形成核电、液化天然气(LNG)、煤炭三足鼎立的燃料结构。在2011年“3·11”大地震导致的核危机发生前,日本1/3的电力供应来自核能。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日本相继关闭了54座核反应堆,由此造成的能源缺口不得不通过增加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火力发电来弥补。为此,日本政府加大了能源进口。但燃料进口的大规模激增,改写了日本多年维持贸易顺差的历史。

根据日本财务省1月30日公布的“平成25年输出入确报”的统计,2013年日本化石燃料进口总额高达2.77万亿日元,占进口总额的34.5%,增长了22.6%,对进口变化的贡献率高达7.9%,而其他种类商品的贡献率最高的半导体等电子产品,只有4.1%。

能源困局不仅表现在贸易逆差问题上,同时大幅推高了日本企业的生产成本,部分抵消了日元贬值给日本企业带来的成本优势。据日本政府估算,2013年度仅取代核电站停运的电力燃料费,比“3·11”大地震前大幅增加了3.6万亿日元。此外,日本商工会议所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少中小企业认为电费涨价对生产和经营形成了拖累。2014年2月,受火力发电燃料价格上涨的影响,日本10家电力公司决定时隔半年再次集体上调电价。专家发出警告,核电站停运一天,将增加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费用约100亿日元。如此持续下去,日本的国际收支将陷入慢性赤字状态。

深层矛盾难克服

实际上,能源问题只是日本经济问题的冰山一角。它暴露的仅仅是日本经济结构的天然性缺陷:日本经济问题的深刻根源,潜藏于日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深层。

“安倍经济学”有所谓三支箭:超宽松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和以结构改革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战略。目前似乎显效的只有前两支箭。但这两个政策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用来“救急”的。然而,日本经济不是像美国金融危机那样的急症,而是长达近30年的“慢性病”。

这30年里,日本经济并没有停滞,而是一直在发展。不过它的发展不是在国内,而是在海外。战后日本经济高举“贸易立国”旗帜,靠出口发家。日本的迅速发展是借助了西方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之间巨大的技术差距。在日本用廉价品占领了世界市场之后,随着日元升值,日本又进行产业资本的海外转移,用产业投资直接占领海外市场。日本长期向海外转移生产,海外企业生产的产品大量返销日本,造成进口猛增。这使得日本的商品出口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己产业输出的挤压。日本长期实行量化宽松政策,更助长了企业持续向国外转移生产加工。日本企业海外法人的生产在日本全制造业销售额中所占比重,2002年为14.6%,2011年则升到18%。因此,日元贬值对提振出口的作用有限,而对推高进口价格作用明显。

以通胀来刺激国内消费也面临严重问题。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直接抬高了居民的生活成本,电费、煤气费、汽油费等能源相关商品率先领涨,面粉、食用油等食品随后跟进,卫生纸等日用品随声附和,日本涨价领域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因增加工资将会削弱企业竞争能力,日本企业已长期没有涨工资。日本厚生劳动省2月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包括奖金在内的每人月均现金工资收入为31.415万日元,与2012年基本持平,为1990年以来最低。这些都使日本普通民众不得不节衣缩食。而节约意识难以刺激内需增加,居民消费持续提升无望,也就无法刺激日本经济明显回升。“安倍经济学”正在出现自我相克的局面。

其实,日本经济的真正问题在于战后经济发展的核心思路是构建一个经济帝国。对国内市场的过度保护和跨国公司的过度民族化,使日本和亚洲国家经济的融合度过低。政治上右倾保守思想的发展,使日本在海外市场开发上,不是积极推动地区合作,而是企图通过搞对抗来削弱中国的竞争力,从而达到提高自己市场占有份额的目的。偏狭的思想意识,将使日本的道路越走越窄。

(作者:张瑶华,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日本问题专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