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联手治理大气污染,目前呈现紧锣密鼓的布局态势。北京市已将“十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预期目标调整为7.5%左右,184家企业将从北京市调整退出,取消800万吨炼油扩建计划,金隅集团两家水泥公司年底停产,即将发布的《北京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确定红色预警时实行“六停一冲”。实现这个计划,需要投入50亿元人民币。
以上的数字仅仅限于北京,并不包括天津市与河北省。如果算上津冀的投入,200亿元的投入可能只是初步。而如果只是北京投入巨资治理,天津河北不治理或少治理,北京的治理投入将成为无用功,北京市即使把地区GDP的所得全部用来投入治理,恐怕也取得不了好的效果。这就是说,京津冀是一个整体,谁也没有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在同一片天空下,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京津冀治理环境的两难,在于既要让经济增速减缓忍受地区生产总值的下降,又要把已经挣到口袋里的钱大把地掏出来,用于治理环境。从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的含金量来看,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就意味少收入数万亿元。北京市2012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78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增幅比上年低0.4个百分点。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对这组数字的评价是:“尽管增速较低,但是7.7%的增长来之不易。”这里面的潜台词就是,在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下,能实现7%以上的增长,已经是用尽了力气,在保增长与环保减排的双重压力下,京津冀要想双赢,非要有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的智慧不可。
从另一个角度说,经济增速减缓不一定就意味着环境自然改善。而环保投入增加,也不一定就意味着环境困局立刻缓解。环境保护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今日中国的环境,是一个积累了30多年问题未能有效治理的局面,它不是靠一次大扫除就能立刻尘埃不染的。北京的环境与北京的城市管理思路有密切关联。2000年至2010年,北京常住人口规模年均增长约60.4万人,2011年为56.7万人,2012年为50.7万人。假设每年以50万人的增速增加,北京10年以后,将成为世界第一的人口超大型城市。北京又是一个缺水的城市,在降低经济增速和加大环保投入的博弈中,北京总有入不敷出的一天,那将是一个更加不好收拾的局面。
破解环境困局,不能只从加大投入入手。今天所投入的,都是纳税人千辛万苦的劳动所得。经济增速减缓将迫使京津冀寻找更为有效、事半功倍的方法。完善环保的系统工程,是京津冀此轮环保联合行动重点需要考虑的课题。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