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李纲:中国“能源三角”挑战

   2013-07-17 财新《新世纪》
58
核心提示:李纲 埃森哲大中华区主席王晓庆 财新记者【对话背景】2013年世界能源结构正处于转型之中。世界经济论坛和埃森哲管理咨询公司(Ac

李纲 埃森哲大中华区主席

王晓庆 财新记者

【对话背景】

2013年世界能源结构正处于转型之中。世界经济论坛和埃森哲管理咨询公司(Accenture)在2012年就共同发布了《全新能源架构推动有效转型》的报告,针对如何推动全新的能源结构实现有效转型为决策者提供了建议。

报告将新能源架构定义为:在政府、业界和民间社会的影响下,由能源资源、能源载体和需求部门组成的综合性实体系统,需要契合“能源三角形”中的三个要素——能源获取与安全、经济增长与发展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能源架构的设计宗旨则是: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以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为全人类提供可用能源并保障能源安全。

这份报告推出的时机,也是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能源供应需要考虑可持续性的关键时期。在“能源三角形”框架下,中国将如何获得平衡的发展是不可回避的新课题。

6月下旬,埃森哲大中华区主席李纲在上海接受财新记者专访。李纲认为,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在这个维度下思考应对和转型之策,外来压力和内生动力协同发力,从法律法规制订到理念更新层面都要建设到位,才能有效平衡能源三角。“如果一味寻求经济增速,而忽略资源约束,发展动力则是不可持续的。”李纲说。

【对话摘登】

财新记者理想中的全新能源架构应该是什么样的?有效转型的取决因素是什么?

李纲:能源问题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而全球能源结构正经历着重大变革。从去年开始,世界经济论坛联合我们的专家团队推动了“全新能源架构”这项行业议程,并与行业合作伙伴等各方合作,共同推动开展相关对话和研究。我们关注的世界能源架构是指在企业、政府部门和民间社会的共同影响下,由能源资源、运营机构和需求部门组成的综合性实体系统。为了直观表达能源架构的概念,我们使用了“能源三角形”的框架,包含经济增长与发展、能源获取与安全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这是能源架构应当平衡支撑的三个最终目标。

简单地说,一个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能源,但是如何选择和使用能源又势必会对环境利益产生影响。所以,政府、业界和民间社会作为肩负能源结构有效转型的三大利益相关方,必须做出正确的权衡取舍,不仅要在决策中考虑国家和区域的约束因素,从典型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学习,而且要衡量考核能源转型的绩效,规划出具体的行动目标。

财新记者国目前在能源三角架构方面的情况如何?

李纲:每个国家从现有能源架构转向未来全新模式的道路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对各国进行样本分类,并设计了能源架构绩效指数(EAPI)作为工具,帮助各国监控其转型过程并设立基准。我们的专家团队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进行了全新能源架构的区域研讨会,未来还将对这一工具不断扩充,根据需要引入更准确的数据及其他相关指标。

中国在我们的研究样本中属于增长型的亚洲发展中国家,专注于缓解能源供应瓶颈问题和减少能源供需失衡。中国在提高能源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方面的指数得分正在提高,但也面临着能源消费大国的独特挑战。

例如城镇化的挑战:在中国有史以来速度最快、覆盖面最广的城镇化进程中,预计内需市场的增长点很大一部分来自未来15年从农村迁居到城市的消费者。他们可能会占未来中国城市人口的六七成。

我们基于对中国前30年的发展、今天的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在平衡“能源三角形”的前提下,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审视中国城市发展路径,关键依然在于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的有效利用。中国的城市需要同时具备管理经济发展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建设是最需要投资的领域。

财新记者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也有摆脱能源依赖的客观需要,这两者之间应该如何平衡?

李纲:中国对资源的利用和依赖不会有革命性的突然转变,但在利用过程中,怎样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两个要点逐渐得到重视。不仅中国政府在推进能效倍增计划,让作为“第五种燃料”的“能效”扮演重要角色,也有更多企业愿意在这方面有所投资。就传统企业利益而言,环保投入一般是增加成本的,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在影响有远见的企业。其次是法律法规的完善,然后是政府通过服务职能推进公私合作,还有民间社会和舆论的监督??这是一个同时牵涉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转变过程。

就能源结构而言,中国在对清洁能源如风力、水能、太阳能、核能的开发中,逐渐意识到要提高它们的比例,但毕竟今天它们的综合占比还是个位数。怎样把清洁能源的使用占比提升到百分之十几,并真正平衡市场供需变化,是中国需要考虑的迫切议题。

随着美国页岩气革命和国际天然气供应量的提升,中国石油进口及能源价格方面的压力可能有所缓解。然而中国对高碳化石燃料依然过度依赖,煤炭用量占基础能源总量近70%。怎样在清洁煤等行业创新中取得进展,实际上是中国在处理能源依赖和环境影响问题时面临的大课题。

财新记者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新能源架构中的角色?

李纲:中国很多企业的发展路径都是从物资短缺时代走出来的。“只要我造出东西,价格又足够便宜,就一定能卖掉”——这是传统的发展方式。现在大部分企业经营必须以市场的需求来驱动,应当精准把握市场的需求来指导生产、研发和营销。这需要企业建立新的能力,这不是中国传统大企业与生俱来的。获得市场信息和需求反馈,然后转化为新的产品与服务——历史较短的民营企业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历史比较长的、国营的、较封闭的、垄断的行业在这方面的能力偏弱。总的来讲,中国企业在这方面能力都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现在例如能源、电信之类的行业处于垄断的、政策保护的状况,民营资本不能自由进入。即便这些企业已经接受市场的观念,但由于没有危机感,转型动力还是不足。在这种行业中缺乏的不是理念,而是能力与执行力。我相信正有力量在刺激他们的改变。大家也期待改革进程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更多行业,比如电信行业的移动虚拟运营商。这些都是新的开始,让更有活力、更有市场相关性的力量或者资本参与市场竞争,会带来新的商业生态,促使大企业必须要转变。客观事实也逼着企业转型,比如人力成本的增加迫使劳动密集型的中国企业发生变革。

任何转型一定会有阵痛,不免会有企业被淘汰,所以要把握好速度和频率,中国需要时间适应这种转型。这段时间中,不能简单地说我们要放弃某些行业和企业,而是需要发挥国家政策的引导作用,帮助企业平稳、有效转型。

财新记者中国经济增长向内需要动力,中国的企业可以把握什么机遇?

李纲:所谓的内需就是中国消费者的需要。最大的前提是理解中国消费者需要什么。看看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增长曲线,你可以想两个坐标轴:一个是人均收入,另一个是所谓的耐用消费品例如各类家电、汽车等的需求,人均收入的增长和耐用品的需求是逐年同步增长的,这可以很清楚看到。但实际上,经历了这些波浪式的需求高峰后,中国现在的需求已经趋于平缓,出现了与发达国家类似的平淡时期。新的增长点可能会出现在最基本的需求上,比如说安全的食品、清洁的空气、清洁的饮用水,这些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关注。

可以看到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正在成熟,从刚开始富裕时对大件耐用品的需求急速增长到趋于平缓,再到现在甚至有可能下降,但对有关生活质量的基本需求将持续走强。企业要在内需上做文章,就是要在消费者需要什么上面做文章,就是要理解到现在的消费者跟十年、十五年前很不一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