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单纯以经济收益而言短期内很难获得理想的回报,甚至可能会在一段时间拖累中海油的业绩
历时7个月波折,中海油2月底终于宣布完成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交易,交易总对价约151亿美元。中国企业最大一笔海外并购尘埃落定。
可以说,这是一场两情相悦、各取所需的“婚姻”。一方面,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寻求购买海外能源矿产,成为中国的石油公司自然而然的选择。中海油的资源储备按目前生产状况计算仅够九年之用,它在主观上拥有强烈的通过海外并购拿资源的意愿。而尼克森手握大量资源(石油、天然气领域均有涉及),但由于经营不善和外部环境变化等原因其估价在2011年连续下跌,同年底已低至六七年来最低点。美国对加拿大油砂态度上的摇摆,让尼克森的境况雪上加霜。随着页岩气革命的成功和自身石油资源的开发,美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在直线下降,而受制于欧债危机的欧洲诸国短期内也不会再有大量的能源需求。外部环境的变化迫使尼克森转而寻找中国等地的投资者。
尼克森的证实储量为9亿桶油当量,概算储量为20.22亿桶油当量,潜在资源量为56亿桶油当量。中海油整体将获得约20%的产量增长以及约30%的证实储量增长,储采比也将由9.6年增至10.3年,大大缓解了外界对其储采比逐年下降的担忧。此外,尼克森在油砂、深水和页岩气等开发项目方面拥有专业知识,可以帮助中海油在中国开展开采业务。
但是,尼克森石油储量中,64%是加拿大油砂资源,22%为英国北海深海油气资源。因为开发成本偏高,油砂只有当国际油价超过80美元/桶以后才有商业价值,这个门槛基本和深海石油一样。从开始建设油砂生产装置到生产出第一桶石油,大约需要六七年。同时,从油砂中每提炼5桶石油所消耗的能源量,就相当于燃烧1桶石油。美国对油砂的限制使得油砂前景略显悲观,油砂的开采加工技术也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油价变化也是问题。能源价格和用量取决于很多因素,世界经济走向都可能带来能源结构的变化。而核能或者某种新能源一旦发展起来,也会对油气走势产生影响。尼克森2006年-2008年经历了比较快的收购期,那时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相对比较高。美国页岩气技术突破并实现了产业化,北美天然气价格从接近每百万热磅(BTU)5美元下滑到每百万热磅(BTU)3美元左右,严重影响了加拿大天然气价格,在可见的未来,天然气价格仍会持续低迷。
再来看中海油的收购成本,除了151亿美元的交易对价,还要承接尼克森43亿美元的债务,近200亿美元的收购价,溢价60%,很多专家认为价格偏高。问题是这个钱多长时间能收回?尼克森在收购前的最近四个季度,累计实现净利润3.82亿美元,若以此静态计算,中海油需要50年才能回本。不过,如果尼克森占比达64%的油砂项目能够达到预期产量(以长湖为例,7.2万桶/天的设计产能目前仅产出1万桶/天),仅长湖项目即可增加13亿美元的销售额,油价以95美元/桶、净利率以尼克森一年之前的13%计算,每年净利润可增加1.69亿美元,回收期则缩短到35年左右。
眼下,很多人对中海油的质疑在于如何消化并购之后带来的巨额债务,实现收购资产的保值增值。
中海油年报说,2012年底公司有719亿元现金、现金等价物和期限超过3个月的定期存款。看来,这笔收购资金不会对中海油带来太大压力。
中资企业出海,未来最大的挑战是管理问题。我国海外并购成功率不高,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能力消化并购。
收购完成后,怎么将两种不同管理体系融合,把我们的一些理念贯穿进去,不是简单的事情。就中海油而言,目前还是很传统的国企管理方式,这一套在海外企业行不通,需要高效的国际化运作。
语言文化是直接的挑战,这关系到中海油派去的管理人员能否与尼克森的员工很好地沟通,不可能成立个庞大的翻译部门吧。进一步说,中海油更多地需要去学习加拿大的商务规则、管理体系,按市场化规律运转公司。当然,海外公司规章制度里也有教条的东西,比如下午有下午茶,下班以后常常手机关机。这些怎么适应?中国人可能会觉得怎么没有奉献精神?为何不能效率高一点?
管理问题,根本上是人才问题。人才储备不够,仓促应战,风险很大。相比IT、投资行业,能源等传统领域国际化人才比较少。不仅中海油,很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都遇到这一问题。或许重视和发挥海归或留学人才的作用,是个办法。现在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越来越多,1992年加拿大驻华使馆只签发了490多个中国学生签证,到了2012年,当年就签发了1.6万多学生签证。目前加拿大的华人华侨大约150万人,其中很多在加企工作,有的已经是高管,也有创业者。此外,那些往返于中加之间的外国高管们,对中国的语言、文化很熟悉,他们也是中资企业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加拿大劳工制度健全,工会力量很强大,这与中国工会有明显不同。之前,一家中国公司为200多名工人在加拿大办理工作签证,引起当地工会的反对,并以侵犯本地工人权益为由将这家公司告上法庭。中海油收购尼克森之后,自然会派驻一批中国员工到加拿大,如何协调中外员工的文化、生活差异,保障和平衡中外员工的利益,进而实现并购后总体战略的推进,同样是巨大的挑战。
加拿大法律相对健全,国际资源投资合作经验丰富,因此法律风险相对于很多其它国家和地区较小。很多涉及到倾销问题、保密问题,甚至专利方面的问题,我们要去融合、学习,但尽量不要政治化。有些公司一听到国外有限制,马上就说这是对中国公司的歧视。中海油也有这方面压力,很多西方人,包括加拿大人,对中国尤其是中资企业在海外的大量收购,是戴着有色眼镜看的,他们有一种害怕,甚至有人又在鼓吹中国威胁论。就加拿大与中国的关系来看,法律风险、政治风险相对乐观。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单纯以经济收益而言短期内很难获得理想的回报,甚至可能会在一段时间拖累中海油的业绩。如果在油砂开采技术和跨国整合上进展顺利,中海油中长期有望获得可观的收益。收购尼克森这样一家非常规油气公司,无论从资源还是技术的角度,中海油在油砂、页岩气和深海勘探等方面的战略性和前瞻性考虑在这次收购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比重,这在常规油气潜力不大的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的同时,中石化也以15亿美元收购了主要业务在北海的Talisman能源公司英国子公司49%的股份。
(本刊记者陈曦采访整理,闫长明,加达国际资源投资集团董事长、欧美同学会加拿大分会会长)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