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EA报告发布会上,不少能源界人物谈了对这份报告的看法,现为大家做了部分摘录,与大家分享。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所长韩文科所长
对中国来讲非常重要的一点事,要看到世界能源投资的效率在不断的提高,能源投资的效率在发生变化。刚才FatihBirol先生介绍了,欧盟和得到,有一些国家在大量减少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减少补贴两个原因:一个是钱少了,另外一个就是成本已经下降到他们认为可以进行市场竞争了。这种投资的效率是非常先进的,当然它不好处理的就是对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整车不是很稳定,这个市场波动很大,升降比较快。
我们的办法就是投资很足额,国家的补贴很足额,但是效率比较低,就是怎么样提升效率,这是今后投资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国际能源署也对中国未来得投资做了估算,我们要投这么多钱进去,如果我们不计算效率就会带来很大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今后破解在能源领域改革争议的很好要素。我们采取什么样的路线发展,比如电网,各种能源的投资,我们既要看到能源革命的方向,同时也要看到投资的效率,这一点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侯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的副主任邹骥教授
刚才韩所长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的效率如何,当然这个报告里面提出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在这样一些重要的能源部门,特别是能源供给部门,公共资金、公共部门的作用依然是起主导作用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也是我们在气侯谈判地面经常谈到的在资金谈判的时候谈到公共部门的作用,这是一个长期的争论。在这样一个特定的部门里面,应该说国际能源署的报告给我们进一步的证据,在特定的行业、特定的领域,我们还不是简单把这些资金、投资诉诸于私人投资者,私人投资者要介入,以什么方式介入,怎么和公共资金结合,它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这可能都需要做新的探索。
刚才FatihBirol在他的演讲当中谈到,我们需要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创新是需要的,可能一个基本大的制度安排依然是我们进一步实现这些投资需求的一个前提,现在正在进行的联合国的德班平台谈判,所谓2015年协议的谈判,应该是部分的涉及这样的问题。当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现在不好说,将来可能是这样的局面,在政治谈判主渠道还是在联合国,《气侯变化框架公约》渠道上面,形成一些政府、法律的基本规定,各方通过谈判做出安排,在这个前提下创造出更多市场条件、融资条件,提出更多的指导。
向电气化过渡并非是碳中和的。当前,继续依赖化石燃料发电的趋势并未减弱,而电力脱碳要求大规模逆转这一趋势。为实现2℃情景目标,到2050年单位电力CO2排放必须下降90%。但由于需求日益增长,同时排放强度变化不大,在1990年至2011年期间总体电力排放增加了75%。这种趋势会进一步推高电力相关的排放。一些国家持续使用进口化石燃料用于发电,会增加能源安全风险和燃料供应波动,造成竞争力问题。为此,应采取实现2℃情景的政策和技术措施,大幅降低排放强度,减少燃料进口和提高终端用能效率,以缓和电力需求增长。
为充分发掘电气化的潜力,供应和需求方面要进行彻底变革,充分增强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调
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正在开始塑造一个完全不同的未来能源供应格局。尽管在2011年化石能源载体依然占到全球电力结构中一次燃料的三分之二,并且近年需求增长的大部分都源于化石能源,但过去几年,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使得全球的可再生能源份额在2011年增加到20%。2℃情景下,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的份额会达到65%。
在CCS技术得到推广前,天然气是通往更清洁的能源技术的桥梁。在2℃情景下,2025年之后的燃气电厂的排放会高于全球电力结构的平均碳强度,天然气会失去其作为低碳燃料的地位,基荷燃气电厂将需要CCS来实现2℃情景的目标,但条件是CCS在技术上可以推广且成本有效。
电力行业脱碳可以带来减少终端用能行业排放的溢出效应,无需进一步的终端用能投资。增加脱碳电力份额的效益仍未被充分利用,需要采取全面综合的方法将电气化和终端用能举措结合起来。提高消耗效率和应用需求侧管理对于限制产能扩张需求和减少电力供应链上的投资成本来说很重要。
交通电气化,连同燃油经济性提高、燃料转换和新型车辆技术,会大大减少2℃情景中的交通运输行业的石油用量,而无需大幅增加总体电力需求。2℃情景下的措施会迅速实现私家车和公共乘用车的电气化,并扩展铁路货运电气化。
“系统思维”的框架有助于优化跨行业整合
发电、输配电和电力消费环节的技术选择及应用对于发展经济高效的一体化电力系统十分关键。能源界已经普遍认识到,从长期来看需要整合供应、输配电和需求等部门的技术和政策,建立一个清洁的系统,支持高效、灵活、可靠和可负担的电力运行。这一“系统思维”在向优化电力系统投资和确保有效管理的转型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还需要通过“系统思维”促使所有利益相关方优化现有的基础设施,为实现一体化进行研发、示范和推广。
储电在一体化低碳电力系统中可以发挥多种作用,但自身不可能成为一种变革的力量。储电在特定电力系统中的作用要看整个系统范围的发展。储电技术可提供的灵活性的价值会随着可变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系统中份额增加而备受赞誉,但也会和其他资源进行竞争,比如更强的内部电网、电网互联。
支持全球能源系统转型的政策、金融和市场
ETP2014提出的证据认为,要实现能源系统脱碳,符合到2050年达到2℃情景目标,需要44万亿美元的额外投资,大大抵消超过115万亿美元的燃料节约,从而实现71万亿美元的净节约。即便是按照10%的贴现率计算,净节约也会超过5万亿美元。为实现整合能源系统的潜力和解锁这些节约,必须采用协调的政策,积极转变能源系统和潜在的市场。
从现在进入能源市场的清洁技术中学习到的经验表明,监管和市场转型能够帮助或阻碍单个技术的发展潜力,包括其竞争力。迄今为止,配套方案已经推动了低碳投资,包括上网电价、基于产出的补贴和配额制度。政府需要评估这些机制是否依然有用,还是需要用新的方案替代。从有配套机制的受监管的环境转变为市场化环境会大大增加投资者的风险,增加技术投资者在不确定的碳市场和批发电价风险,并可能要求采取不同的监管平衡措施。若没有碳定价的刺激,则有必要制定替代政策工具,激发竞争性市场的低碳投资。作为一种政策工具,高碳价继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政府可借助该工具刺激所需的低碳投资。
技术的成熟与发展能够促进政策、监管和市场提供新的创新方案,为技术支持机制提供补充。智能电网技术将会为电力系统的技术运行和推进电力市场的演进提供新的选择方案,例如,通过促进更多的分布式发电和需求响应来实现。实施广泛的城镇交通电气化可以成为土地使用、步行、自行车、网络化的机动车行驶和低碳电力综合规划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