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传统能源企业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

   2013-07-17 中国石油报
59
核心提示: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提出的核心思想是:新技术与新能源相结合将催生新的工业革命。在里夫金看来,其之

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提出的核心思想是:新技术与新能源相结合将催生新的工业革命。在里夫金看来,其之所以成为动力,主要理由一方面是传统能源面临枯竭,且成本持续上扬;另一方面是新能源丰富,且成本继续下降。那么,中国传统能源企业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以下几个方面可能是中国传统能源企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所应尝试的方向。

第一是要利用自身优势,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个“支柱”或者说领域扩展产业链。为了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构想落到实处,里夫金构建了五个“支柱”,分别是:新能源、新建筑、能源存储、能源互联网、交通物流。传统能源企业可依自身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向这五个“支柱”或者说领域内进行产业转移或投资。

从目前看,中国传统能源企业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资金储备和一定的技术基础,已具备向新能源领域进军的条件。另外,中国大部分油气资源区也有大量的新能源资源,比如华北油田拥有大量地热资源,西部的塔里木油田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等。这些都为传统能源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二是处理好规模能源经济与分布式能源经济的关系。传统能源企业采取的是集中生产、集中销售的模式。这是一种规模经济,即相关能源企业集中生产产品后,再利用自己的销售渠道销售产品,比如煤炭企业挖掘出煤后,再利用其在全国的销售点将煤销往所需要企业或个人。分布式生产的单位已经可以小到以人或家庭为单位,在家中即可生产产品,比如利用太阳能发电,并将剩余的电能通过能源互联网卖给国家电网公司或者需要的用电企业等。此时,能源企业如何处理与分布式能源生产者的关系呢?

一方面,传统能源企业要承认利益分割,即自己的一部分利益转向了分布式生产者,因为分布式生产者在这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向分布式生产者提供更高的服务,并将其纳入自己的体系之内。比如,传统能源企业可为分布式生产者提供能源互联网,允许其将未用完的电能输送给自己,可以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既为分布式生产者服务,也为自己巩固市场。目前,国家电网允许分布式生产者将其未用完的电以某种价格回输卖给电网就是一种进步。

第三是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在第三次工业革命阶段内,新能源价格上的优势将极大冲击传统能源。为此,传统能源企业需要深加工一些产品,特别是新能源无法替代的产品。比如,机器运转会产生摩擦,润滑油就难以被立即替代,可将石油深加工成高级润滑油,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另外,要加强技术研究,深加工传统能源,使其成为创新产品,开辟新的应用领域和市场。即使在第三次工业革命阶段,传统能源也有可能存在,只是作为动力,其市场价值大为下降,但通过技术开发,将其加工成具有更多使用价值的产品是完全有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工业革命并非意味着传统能源的完全死亡。

第四是要继续承担国家战略资源的角色。这里的战略资源指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等的重要能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传统能源石油等成为国家首要的战略资源,在工业、国防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大型战机、航母究竟是使用插电式装备,还是使用核能,目前来看,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技术或者具有极明显优势的方案。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即在没有找到完全成熟的技术和方案之前,传统战略能源石油等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传统能源企业仍要在战略资源的储备、生产等方面继续扮好自己的角色,以等待可替代能源的到来。

总之,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实现前,传统能源企业既要积极转变观念,以赶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形势,又要努力准备转型,以应对市场的新要求。历史地看,工业发展阶段不同,主导能源也必然不同。改变与适应或者退出新的工业发展阶段是能源企业的历史规律,我们大可坦然接受之。在某种程度上,能否有效转变思想决定了传统能源企业的现在和未来。如果应对得当,对传统能源企业来讲,第三次工业革命很可能是一次自我调整和提升的机遇,而非危机。

(作者张体伟,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中文版第一译者)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