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0.8,高于4月的50.4,也高于外界预测共识50.7。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经济数据走强有利于支撑中期国家原油价格。
笔者认为,应尽快建设符合我国能源市场价格情况的价格指数。目前,我国能源市场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就是石油石化商品价格挂靠国际主要期货合约,这一价格体系与东亚市场价格存在背离。尤其在天然气领域,受北美“页岩气革命”影响,我国LNG到岸价格比北美亨利枢纽价格高3倍之多,俄乌之争又导致欧盟把进口美国天然气一事提上日程,世界三大天然气价格中心正处于价格背离扩大的驱动与地缘政治加剧的冲击之中,全球LNG市场机制或将在最近几年发生巨大转变。
因此,我国从卡塔尔、伊朗、哈萨克斯坦等国进口LNG采用的挂靠日本JCC平均加权LNG价格的机制,很快就会显得不合时宜。传统的天然气价格挂靠国际油价也不尽合理。
受“页岩气革命”影响,WTI价格逐步沦为反映北美地区原油供需的交易品种;布伦特原油则由于产量在最近几年大幅下降,不得不将北海其他原油品种划入自己的计算体系。由此可见,我国应尽早结合自身进出口和自产能源状况,推出自己的能源变化指数,避免国内价格和国际价格产生背离时,国内石油公司要自己承担因油价调整不及时而导致的亏损。
此前,笔者和国内石油行业的相关研究人员进行过接触和探讨,学者们普遍认为,目前国内可通过海关和几大石油公司统计出当日的原油、天然气进口价格状况和井口价格状况,然后将石油或天然气国内井口价格和进口到港价格进行数量上的加权平均,即可得出石油或天然气的国内价格指数。同理,将国内成品油出厂价格和成品油到港价格进行数量上的加权平均,就可得出国内成品油价格指数。这种基于国内真实进口和自产的数据,最能反映当前国内真实的石油石化燃料供需情况。
然而,尽管国内众多平台已推出大量原油、天然气、成品油价格指数,但往往是故弄玄虚,将一些国外的期现货原油品种的价格放在一起进行加权平均,有的品种多到数不胜数。且不说所选品种、权重是否符合实际,仅仅是期现货油价放在一起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就是不合理的。
类似现象反映了我国虽已制定掌握全球原油定价权的目标,但关键体系建设问题尚未解决,没有把能源价格控制权问题放在更高的战略高度。
西方的油气价格体系建设是集西方国家阵营全力,历经100多年,通过早期资本的原始积累、贸易、战争、政治博弈等而最终形成控制力的。相比之下,我国的油气价格指数设计缺乏专业性、严谨性。
中国能源价格的几个关键指数(石油、天然气、成品油、煤炭等)的形成机制建设必须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由石油交易所、石油公司、海关联合统计并精细设计完成,要经得起推敲,受得住压力和考验。它将是中国未来能源跳动的脉搏,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未来要走出独立的中国节奏,带动全世界跟随中国的节奏行进。
此外,国内相关机构将根据这一系列的能源指数给中国经济把脉,调控国家经济,制定能源价格政策和方案。石油交易所在建设这一能源价格体系过程中将扮演最为关键的角色,研究、采样、协调参与的各个部门公示、调整修正等一系列的工作都必须做好、做细,才能不负中国石油石化大宗商品交易之窗的重任。
(作者:于鹏为北京石油交易所分析师)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