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于3月22日-24日在钓鱼台举行。上图为BP集团董事长思文凯。
以下是思文凯发言实录:
思文凯:主席,女士们,先生们,非常荣幸的能够被再次邀请来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BP集团在中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从70年代到现在,一直是如此。迄今为止累计在华投资超过44亿美元,能够与中国合作伙伴有19家合作企业我们感到非常自豪。
今天我们探讨的主题是价格改革,同时跟大家阐述BP集团的观点,也就是说借助市场力量,使中国绿色能源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首先请允许我回顾以下中国改革的成就,我们不仅从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的整体能源强度降低过半,年均下降3.3%左右。作为煤炭的替代燃料,天然气供应建设快速发展,目前天然气消费量已达到10年前的四倍之多。中国可再生能源取得长足发展,过去十年中国风能装机容量高于世界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中国已经展示了其进行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决心。
去年十一月召开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中国政府重申了这一决心。并进一步强调市场作用,行政指令以及其他的激励措施。全会决定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的力量。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建设更美好中国的原则基础上深化生态保护改革,实际上这一改革进程早已去年,去年的产品领域油价调整以来,去年产品油的价格可以及时反应国际油价的情况,页岩气,煤层气等等已经实现了市场定价。显然中国已借力市场之风开始扬帆远航。那么展望未来,我们不可低估前途的困难,中国最近几十年的显著进步使得其有望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而这有利于持续增长的能源需求。BP集团预测中国2012年到2035年年均能源需求增速将放缓到2.4%,我们预测到2035年中国的能源结构当中,煤炭所占的比重将减少,但仍然会超过50%,天然气所占的比重将会翻番。那就是意味着会达到12%,而非化石燃料,包括核能,水电,以及其他的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重也将翻番,达到差不多18%。因此中国将更依赖于进口能源,面临更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挑战。
同时,尽管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会下降,但2012年到2035年期间排放量仍然会增加44亿吨。这些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均构成了巨大的挑战。那么我在这讲几句关于市场作用的话,首先,我想索性的是解决方案并不需要我们改变方向,而需要我们将船的帆扬得更高一些。只要中国能加快现有渐进式的改革将会受益匪浅。那么根据论坛的要求,BP集团提交了一份报告,其中重点关注市场在促进绿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现在我将文件的四个要点总结如下,第一是提高能源效率的巨大潜力。从全球范围来看,将一次能源转换为有用的热能,光能和动能过程中,能源损耗率高达百分之八九十,或者是十之八九,中国正走上提高能源效率的发展道路,我们预计到2035年的时候中国的能源强度将降低近半,今年的目标更是下降4%左右。提高能源效率,将减少碳排放并降低成本。第二我们倾向天然气替代煤炭,天然气是最清洁的化石燃料,其碳排放量只有常规燃煤发电的一半。鉴于中国拥有丰富的含气页岩,所以目前快速实现减排的实现方案就是开发这些页岩气资源以满足中国的能源需求。实际上我们的经济学家预测,如果全球范围内1%的煤炭发电转为天然气发电,其二氧化碳减排量大致相当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长11%所能实现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第三,尽管有如此大的反差,长期来看仍然需要继续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那么对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生产,产能、消费,以及技术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敬意,不过除水电以外,目前可再生能源占中国能源需求比例中占比刚刚超过1%,纵观世界各国,我们预测2015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达到7%,可再生能源技术在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到此目的之前我们仍然需要满足目前的能源需求,这必然意味着可观的化石燃料总量。
第四点,全球,全世界都需要采取的最重要的政策措施是碳的定价,BP集团坚信无论是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还是低碳能源,特别是天然气资源的使用量,最佳减排途径都是借助市场力量推进,或者是提供财政激励措施来实现减排。对中国来说,在全国的七个省市,试点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排放交易体系,我们对此表示敬意。目前BP已经通过在上海的石化合资企业,上海赛科石化参与到试点方案中,我们期待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提高碳减排的成本效益。鉴于中国过去的实施举措取得的成功业绩,我期待着这一计划能够成功,并且能够有利的推动其他的地区,比如说欧洲的相关体系发展。
总结来说我觉之处,这四大要点就是市场的驱动力,BP集团认为从长远来看开放和竞争的市场是分配稀缺资源,鼓励能源经济适用以及激励技术创新最有效的机制,在绿色发展方面,中国被视为世界领导经济体的中坚力量,因此我认为中国也会在可持续当中发挥领导中国。中国在未来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我们也希望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中国也会成为世界的领导经济体。在这个过程中BP集团应该也可以大有所为,谢谢。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