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华沙气候峰会上,我国再一次面临争取碳排放权益的战略选择。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国际共识。要想实现全球升温不超过2摄氏度的目标,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减少15%~40%,到2050年要减少一半以上。从能源文明演进的角度,有限的碳排放现状倒逼各国能源战略转型,对于中国的挑战更甚。如何破局,如何前行,是我们面临的大问题。
【“走出去”是必然选择】
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由此可见,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命脉的能源企业,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是一条应由之路。
能源企业“走出去”不仅关系企业自身利益,更是国家的战略选择。近几年,能源企业“走出去”不乏亮点,其海外成功并购的案例多样独特,也一度成为国内外媒体热捧的焦点。例如,国家电网公司先后在菲律宾、巴西、葡萄牙和澳大利亚成功投资优质资产,取得了良好的投资效益。
不久前,国家能源局公布了《服务核电企业科学发展协调工作机制实施方案》,首次将“战略”一词用于核电“走出去”的提法中,深刻解读核电“走出去”的重要性,这有助于提高中国核电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然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体系往往经过几十年的布局谋划,已相当成熟。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体系在“外向型”的道路上一开始就面临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能源企业要“走出去,走得远”,则需重新审视当前环境,谋求长远发展。
【“走出去”要懂得学习】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很多挑战。复旦大学公共经济学系系主任张中祥指出,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由于政企不分,在海外投资过程中经常遇到阻碍,东道国在进行国家安全审查的时候,会认定企业投资行为属于国家行为。
与此同时,国企发展思路尤其是经营模式也引发一些问题。“长期以来,在对外投资过程中经常以为搞定了东道国政府就解决了一切问题。”张中祥表示,中国企业只关注“政府许可”,而非民间的“社会许可”,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由于没能处理好与当地百姓的关系,最终导致投资项目搁浅或运行麻烦,吃了大亏。
由此看来,中国企业要想“走得远”,需要在具体操作运营上下功夫。参加“安全·高效·清洁——2013中国绿色电能高峰论坛”的专家们提出诸多建议。一方面,为避免央企直接投资带来的政治障碍等问题,可考虑设立海外能源投资公司负责运营海外项目,比如开展国际油气股权投资等。除此之外,还可考虑利用海外能源基金向具有资源潜力和偿贷能力的资源国提供贷款,支持中国企业海外能源投资。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应该改变以往过于依赖政府官员的“上层路线”,转而大力加强“下层路线”的探索和培育,学习国外文化和市场经验,雇佣到当地优秀人才,真正实现文化的融合,从理念到方式上适应国际规则。
当然,在交易成功以后,企业的整合和管理还面临着许多复杂问题,中国企业和西方跨国公司相比,在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尚不具备单打独斗,参与国际顶级并购的能力,在项目收购成功以后,中国企业也尚不具备独立管理资产和保障政策经验和能力,因此对于致力海外发展的企业而言,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差距,要与西方大公司在竞争中寻找共同点,并且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最终实现双赢和多赢,这是迅速缩小中国企业和国际跨国公司的差距,并尽快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的一条捷径。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