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煤炭业难过的日子还要多久?

   2016-02-23 中国科学报
54
核心提示:中国能源工业正进入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从2009年开始,中国就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但如今,中国能源工业面临着新的局面:能源

中国能源工业正进入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从2009年开始,中国就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但如今,中国能源工业面临着新的局面:能源需求增长乏力。其中煤炭行业经历了“黄金十年”之后,产能过剩、企业亏损等问题层出不穷,煤炭行业正经历一场极寒的隆冬。

2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或将成为未来几年我国推动煤炭行业脱困升级的行动指南。但《意见》刚推出,已有评论指出,其部分目标低于市场预期。煤炭行业产能究竟如何推进、下岗人员怎么安置?《意见》是否是最完善的指导?煤炭去产能之路,看起来道阻且长。

“控和停的信号要明确”

社会各方对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关注度,一直未曾消减。

15年前,能源“十五”计划发布。中国经济腾飞,能源消费飞速增长,能源供给出现长时期短缺局面。正是在这一时期,廉价、易获取、资源丰富的煤炭,弥补了能源缺口。煤炭业迎来了“黄金十年”,煤炭消费总量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不断攀高。

2000年,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从1990年的76.2%降为68.5%;原煤产量从1996年的高峰13.97亿吨,压缩至2000年的不足10亿吨。

2013年,煤炭消费量已增至约42.7亿吨,达到顶点,此后绝对量开始减少。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例也在2007年达到72.5%的高点,随后走低。

从2012年开始,中国能源消费增速就屡创新低。2015年的能源增速之低,出乎所有人意料。去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43亿吨标煤,同比增长不足1%,创下了自1999年以来的最低增速。

能源供需形势的逆转,及不断升级的环保压力,使得以减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调整成为上下共识。但现实情况却与大家的认识相反,“煤价越低越生产”几乎成为所有煤矿的现状。

“以量补价,就是总的价格下跌,只能通过提高产量来弥补,现在很多企业都宁可掉价,不丢市场。”内蒙古伊泰集团投资公司副总经理翟德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而要摆脱“煤价越低越生产”的怪圈,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建议首先要控制产能扩张。“国家的政策就是不要再鼓励地方增产,现有的这些产能,该停的要停了,这个信号要给得很明确。”周大地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避免夕阳产业链

绿色发展与低碳电力是各国经济—电力发展的共识,在全球朝向低碳发展的大趋势下,限制煤炭的使用、煤炭产业的长期逐步减产萎缩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意见》的出台表明淘汰煤炭落后产能势在必行。

能源与环境政策专家杨启仁则认为,既有的煤炭产业与利益团体不一定情愿接受这样长期衰退的命运,要警惕他们可能会不断提出的为煤炭业解困、振兴煤炭产业、发展新型煤化工等等口号。“如果投资者轻信了地方利益团体的宣传,盲目地把资金投向这些夕阳产业,只会让自己骑虎难下,在亏损之中越陷越深。”

美国政府为了煤炭产业的逐渐衰退,曾经耗费巨资推动各项试图振兴煤炭产业的示范项目,结果都是徒劳无功。“以此为鉴,中国政府在实施限煤政策时,使得煤炭产业逐渐缩小产能,在原本产煤地区的规划转向发展非煤产业,而不是试图延长煤炭产业链,把单一的夕阳产业延伸成为一长串的夕阳产业链。”杨启仁说。

周大地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在没有解决市场问题之前,煤炭行业想要利用新的投资把原有的投资损失给找回来,就可能形成新的投资失误。”

杨启仁分析,煤化工的主要产品,不管是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甲醇、煤制烯烃,受限于国际油气价格低迷的大环境,未来长期都将处于供给过剩、价格低迷的局面。“凭借高额的资金投注来延长煤炭产业链,结果只会扩大亏损。与其把资金投入产能已经过剩的煤炭相关产业,还不如用来转型发展其他的产业。”

然而,煤碳过剩产能累积的经济、社会成本已经形成,去产能过程中的代价和阵痛或将不可避免。

阵痛不可避免

按照要求,“十三五”期间煤炭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供给侧管理“去产能”,拟建立退出机制,清理“僵尸企业”,加快推进兼并重组。

近日,高盛发布煤炭业研究报告认为,煤炭行业产能淘汰、兼并重组正在进行中,但远远不足以抵销行业的下滑趋势,重组转型措施仍需加码。

业内认为,为了打击“僵尸企业”去产能,2016年煤炭企业将出现大面积倒闭和整合潮。尽管这个过程十分艰难,但却是控制煤炭产能所必须要经历的阶段。

但是由于过剩产能的体量巨大,宏观调控的推力稍不留神,就容易触发矛盾。山东淄博矿业集团董事长孙中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现有50亿吨煤炭产能的背后,是约500万人的从业群体,如果按照《意见》提出的退出5亿吨产能,就意味着近50万人下岗。

《意见》中提到的职工安置的三种方法有“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内部退养、终止劳动合同、再就业帮扶”。周大地认为就业岗位的变动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必然过程,“企业不能光想赚钱,也要担负起社会责任,至于下岗职工具体的调节,每个行业都存在这个问题,这不应成为煤炭去产能过程中的重要难题。”

中银国际证券发表分析文章指出,去产能将是较长期的过程,可能比预想的时间更长。下一阶段是地方政府配套推广和细化的阶段,包括银行债务处理、补偿资金落实和分配等,具有一定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跟踪。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则对此表示乐观态度,他认为煤炭需求或许还会反弹。“煤炭在一次能源当中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小,这是一个大趋势。”他在评论中提到,煤炭去产能不是简单去煤化,否则就低估了煤炭替代的难度,也低估了煤炭的进程意义。他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其实还没有结束,目前较低的能源需求还会再反弹,当然反弹的力度是否会像以前那么大还有待观察。

“煤炭行业应该好好利用目前煤炭需求低迷、价格低迷这个机会,坚决去产能,使得煤炭供需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煤炭产业今后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面临这样那样的约束,但持续如此低迷、日子如此难过的状况应该能够得以改变。”林伯强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