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英国多名专家提议绿色能源“全球阿波罗计划”

   2015-06-09 科技日报
50
核心提示:英国7名科学家和经济学家6月2日联名发表一份报告,提议设立一个由多国参与的全球阿波罗计划(Global Apollo Programme),旨在未

英国7名科学家和经济学家6月2日联名发表一份报告,提议设立一个由多国参与的“全球阿波罗计划(Global Apollo Programme)”,旨在未来10年内引导更多资金投入清洁能源开发,使绿色能源比煤电更为有效和经济合算,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

全球阿波罗计划

报告作者包括英政府前首席科学家大卫·金、皇家学会前任会长里斯勋爵、气候经济学家斯特恩爵士和经济学家雷亚德爵士等。他们将该行动与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相媲美,认为实现该目标对于避免全球气候变化非常关键,希望各参与国能够以国际性承诺来促进可再生能源、储能技术和输电技术等关键领域的研发工作。

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需要利用经济可行的绿色能源。报告希望,到2025年这些研究将大幅降低风能、太阳能和其他绿色能源的成本,且低于燃煤发电。大卫·金指出:“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全球机会,我们需要承诺以采取行动。保持气温升幅在2摄氏度以下非常具有挑战性,需要将此作为极端紧迫的问题来认真对待。这些行动旨在应对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危险,这是一种即将出现但可以避免的危险。”

报告指出,全球可再生能源研发投入“令人震惊的不足”——仅占全球政府研发经费总额的2%,需要从目前每年60亿美元至少增加到150亿美元,这相当于每个参与国投入其GDP的0.02%。雷亚德认为:“这一挑战不亚于将人类送上月球。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绝对需要破解的难题。好消息是我们正在见证这类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坏消息则是其进展还不够快。”斯特恩认为,目前每吨煤的成本为50美元,但从对环境损害和人类健康影响的角度来看,其真实成本可能接近200美元。

未来20年人类的生活方式将发生一些重要变化,对那些能使可再生能源更具竞争力的新技术突破来说,这些变化将同时带来一些问题和机会。斯特恩指出:“未来20年,人类如何建设城市和运输系统、如何构建我们的能源系统,将从根本上决定控制气温升幅不超过2摄氏度的机会。目前提出这种设想恰逢其时,我们不能有丝毫耽搁。”

2010年世界各国领导人同意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这意味着需要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450PPM(1PPM=百万分之一)以内。然而,燃烧化石燃料,尤其是燃煤发电已造成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增加,目前已达400PPM,而且没有减少的迹象。与此同时,预计到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将会增加四分之三。

“全球阿波罗计划”的目标是,将煤淘汰出局——大幅度降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且使其发电成本低于燃煤发电。该计划为期10年,并确定了6个关键领域。

三大关键性目标

可再生能源需降低成本。报告指出,目前全球范围内由政府资助的可再生能源研发经费,每年大约为60亿美元。而每年为可再生能源生产提供的补助为1010亿美元,为化石燃料工业提供的补助为5500亿美元。加大研发力度,能够极大地改变太阳能的经济性,假定太阳提供给地球表面的能源高出5000倍以上,这些能源将会超过全人类的能源需求。太阳能面板价格持续下降,已从1992年的10美元下降为目前的0.5美元以下。风能发电成本的降幅虽比较缓慢,但随着未来的技术创新,这种情况将会发生改变。

储能技术关乎可再生能源效率。风能和太阳能具有间歇性特点。当太阳照射强度大和疾风劲吹时,如果能将多余的电力存储起来,以备夜晚或无风之日使用,将会使可再生能源更为有效。“全球阿波罗计划”确定了多个研究领域,如电池、地热存储、压缩空气、燃油泵、调速轮、熔盐和水力发电、氢燃料等,认为它们是改善能源储备现状的关键目标。

智能电网有望突破可再生能源发展瓶颈。智能电网是更为有效的输电方式。它可更好地平衡供需关系,改善电网软件的功效,能极大减少不必要的电能损失。现行电网的整合性很差,有大约30%的电力会被损失或浪费,这是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智能电网能改善这种状况,使绿色能源更为有效和经济合算。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