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王玉锁:用“互联网+”推动能源革命

   2015-04-23 中国能源网
48
核心提示:2015年4月20-22日,由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主办的中国绿公司年会在辽宁沈阳举行。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受邀出席大咖会客厅发表从

2015年4月20-22日,由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主办的中国绿公司年会在辽宁沈阳举行。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受邀出席“大咖会客厅”发表“从雾霾看能源革命”的主题演讲,表示新奥正在用互联网思维发展分布式能源,推动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技术、能源体制的革命,建立可再生能源和气体能源融合发展的现代能源体系。

 

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在绿公司年会发表演讲

雾霾的根源在于传统能源体系

王玉锁从柴静雾霾纪录片谈起,指出雾霾已成为公众高度关注、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他认为,中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集中供给、相对垄断的能源供给模式,强势销售、矛盾循环的能源消费现状,导致了能源系统效率低、污染排放大。而这正是雾霾发生的根源。

他介绍说,中国现有能源体系是“舶来”体系,这一体系囿于当时背景,考虑环保和持续发展不足。但由于具有成本优势,仍有顽强生命力。

传统能源体系下发展可再生能源不现实

王玉锁指出,传统能源体系内各自为政,系统柔性差。他举例说,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力推新能源并没有迎来蓬勃发展局面,河北张家口风能发电空转至今没有获利,说明在传统能源体系里做可再生能源,是不可能实现的。

他还分析因为雾霾严重而提出的以气代煤,正遭遇改后停用、甚至回改的“反煤运动”,并直陈这种在传统能源体系下的简单清洁化,遭遇失败也是必然的,必须要打破传统能源体系,建立全新的现代能源体系。

建立现代能源体系需要互联网+分布式能源

从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出发,王玉锁指出,分布式能源顺应了消费者自主用能、高效用能、清洁用能的需求,以及国家关于保护生态环境、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他强调,分布式能源是客户的呼唤,也是现代能源体系的切入点。

他还认为,化石能源不会突然“死亡”、可再生能源也不可能“一夜长大”,发展分布式能源最现实的选择是可再生能源和气体能源融合发展。而可再生能源、气体能源因其自身储运特点也最适合分布式发展。

同时,由于可再生能源技术、气体能源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分布式能源快速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迫切需要大力推进从客户主权出发、清洁高效、互联互调、多边交易的互联网能源,驱动创新“开放自由的市场机制”和“灵活高效的物流配置”。

将现代能源体系理念运用于京津冀能源规划

为直观显示现代能源体系的效果,王玉锁给出了运用不同方式测算的京津冀节能减排规划数据: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最高可减排60%,简单煤改气最高可减排88%,而运用现代能源体系理念进行能源梯级利用、余能交易最高可减排97%。

新奥泛能网将用24小时完成几亿年的能源进化

王玉锁说,基于对现代能源体系和互联网能源的认识,新奥提出并发展了泛能网。为推动泛能网落地,新奥用了八年多时间布局和研发系列关键技术,已经搭建了从能源消费端到能源生产端的整个技术体系。

在能源消费端,从泛能芯开始,到泛能机、泛能表,远距离控制布局技术,在能源生产端从煤的清洁生产到煤的清洁利用,模拟了光合作用以及碳循环。王玉锁希望能把几亿年形成的循环,未来在24小时之内形成。

新奥泛能网已开始落地

王玉锁表示,对于泛能网,新奥采取的是边研发、边制造、边实践思路,很多技术已经在建筑节能、工业节能、交通能源、船舶清洁能源高效应用、泛能微网及城市泛能规划方面成功实践。

新奥正在河北廊坊建设的覆盖面积40万平米、6万多人口的新朝阳泛能微网,能源设备节约提高了50%,能效提高了25%。这个项目刚刚被批准为国家标准化示范项目。

王玉锁还提出运用新奥焦炉气甲烷化、煤地下气化等五大技术,把煤气化之后,实现清洁化利用,把煤变白。这一设想及实践曾通过央视对话栏目受到关注。

回顾整个演讲,王玉锁从雾霾讲起,讲到能源体系、分布式能源,讲到互联网能源的驱动、讲到新奥泛能网。他说,这其实就是一场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技术,能源体制的革命。他希望通过企业的努力实践推动习主席提出的能源革命,创建美丽生态。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