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智慧能源云平台助力能源互联网“新经济”

   2015-02-13 中华网
52
核心提示:2015年2月10日,中国北京--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等部门指导下,由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起,天地互连牵头

2015年2月10日,中国北京--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等部门指导下,由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起,天地互连牵头建设并运营,基于IEEE1888智慧能源国际标准的“全国智慧能源公共服务云平台(cloud.ieee1888.org)”正式启动。云平台对全国能源数据进行存储积累,打破能源数据壁垒,实现能源数据共享,减少数据资源浪费,通过挖掘数据价值,为全国能源生产、消费单位提供互联网化服务支撑,也为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创造条件,共同推动能源高效利用和节能低碳,为能源革命、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环境污染、2030年中国碳排放封顶等提供强大助力。

“全国智慧能源公共服务云平台”作为推动能源产业新发展和新常态形成的基础和桥梁,采用IEEE1888国际标准作为基础,构建基于互联网基础技术架构的能源管理模式,旨在通过整合全国能源数据,组织公共资源,提供数据存储、实时监控、可视化、数据分析、风险管理、能效管理等第三方公共服务,应用IPv6、SDN、OpenStack、HTML5等技术,发挥云平台的基础优势,突破传统节能低碳产业发展制约,提升能源产业的经济性、高效性及环保性,打通智慧能源产业链,挖掘新商机、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推动能源互联网大规模实施部署。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王忠敏在启动仪式现场表示,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面临着能源需求压力巨大、能效使用率低、生态环境损害严重等挑战。为应对愈发严重的资源环境压力,国家将能源改造、节能减排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高度重视节能数据的采集与分析。2014中国APEC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两次提及“能源革命”,并将其与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并列为新一轮全球性的“革命”。与此同时,我国与美国达成减排协议并承诺,中国碳排放量将在2030年左右封顶。“能源革命”及“碳排放量封顶”的实现,对我国目前的能源行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而随着ICT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传统能源与互联网相结合,搭建全国智慧能源公共服务云平台,为全面实现“提升能效、降低碳排放”的关键目标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据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天地互连董事长刘东介绍,“全国智慧能源公共服务云平台”将打通整个产业链,加速能源互联网的落地部署。对产品提供商而言,可以通过“全国智慧能源公共服务云平台”建立实时设备管理数据平台,打造全新销售服务模式;对用户单位而言,通过云平台可获得高性价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实现能源消耗的可追溯、可管理,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对合同能源管理等解决方案提供商而言,可以降低开发、建设及运营成本,同时通过第三方的数据存储、分析、可视化等服务,使节能数据更有公信力,减少纠纷;对政府及金融机构而言,云平台能打破信息孤岛,把握能源消耗整体走向,掌握真实透明数据,降低污染,打造绿色低碳城市;对产品提供商和应用开发者而言,可以建立实时设备管理数据平台,依托云平台数据将突破现有瓶颈,打造全新销售服务模式。

启动仪式现场,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就“全国智慧能源公共服务云平台”安全及监测认证体系等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国家信息安全认证中心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为智慧能源云平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于此同时,山东、北京、湖北、浙江、广东、四川、福建、甘肃等8个分联盟和分平台也在现场正式签约成立,将联盟向全国扩展,“全国智慧能源公共服务云平台”也将逐步在以上地区搭建分布式平台节点,此举势必将加速中国智慧能源的全面实施部署。

刘东在启动仪式现场还表示,互联网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随着“全国智慧能源公共服务云平台”的发展,未来的碳交易、能源交易等都可以依托平台数据在线上完成。而基于云平台提供的中立、公信的产能、用能数据,能源互联网将延伸影响全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不仅仅是商业价值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将对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