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开源节流 确保中国能源安全

   2014-11-13 中国石油报
48
核心提示:中国能源如何更安全?10月31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举办的《中国的能源安全》新书发布会暨中国能源安全热点问题研讨会上,与会专

中国能源如何更安全?

10月31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举办的《中国的能源安全》新书发布会暨中国能源安全热点问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能源安全与能源革命的话题展开了交流和讨论。

能源安全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中国能源安全更是直接与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逐年递增,已成为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铀资源全品种的净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近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30%。对能源安全的担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向前发展道路上的一抹阴影。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史丹教授认为,根据相关研究,中国能源消费驱动的因素是人均GDP所做的贡献。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处在下降阶段,而中国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因此,中国能源需求可能在未来几十年还将继续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

中海油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说,当前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关键不是供给问题,而是环境问题,我们要更多地从环境可持续性、技术提高、能效提升方面综合考虑来制定国家能源战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勇教授认为,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所谓的能源安全就等同于石油安全,石油安全是能源安全最重要、最突出的内容。但是从广义角度来看,能源安全包括了三个层次的要求。第一个是能源的稳定供给,能源、资源要在总量上和结构上满足消费者和经济部门在每一个时间点的消费需求。第二个是能源的输送过程和能源生产环节是稳定、持续的。第三个是能源价格的合理性,现实社会所需要的任何一种能源形式都具有能够被消费者接受的价格。要讨论中国能源如何更安全,必须重点解答这些问题:如何安全持续稳定地获得有效的能源供应?如何使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模式取得平衡?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而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构建真正的能源安全,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当日发布的《中国的能源安全》提出应该树立以下几种观念。首先要摆脱能源安全直接等于加大供应的传统理念,树立供求双方科学协调、以满足合理的能源需求的理念。其次要将能源的科学高效利用作为实现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环节,使“能源生产、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理念成为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再次要站在国际能源版图前谋求中国的能源安全。人类文明形态的进步始终伴随着能源革命,中国应紧紧跟上国际能源结构优化、能源效率提高、能源科技进步、能源价格变动等趋势,抓住机遇,用国际视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致力于能源产业的振兴和能源技术的提高。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给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定下基调:“推动能源体制革命,还原能源商品属性”,并着重强调了实现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五条途径,即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和国际合作。其中关键点在于,中国实现能源安全战略必须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基础。能源安全既要通过稳定供给、合理价格和运输安全来实现,也必须要依靠能源高效利用和节能来保障。而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和国际合作,是提高中国能源效率、实现能源安全的根本途径。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姜鑫民说,保障能源安全,进一步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核心是全社会要节约,不要铺张,同时转变消费观念,提高能效,增强企业和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减少浪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过去长期以来的粗放式、高能耗的产业发现模式显然已不再适用,关键是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转型。

黄晓勇教授说,实现能源的科学供给和利用,满足合理的能源需求,是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一方面应重视“节流”,控制能源消费总规模,推广节能和提高能效,调整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另一方面,要重视“开源”,在谋求增加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和控制能力的同时,在国际市场和国内能源生产中寻找更有效、更稳定的能源供应源。同时,限于中国页岩气和页岩油埋藏地区及开采技术和开采成本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情况下我国尚难以复制美国的“页岩气革命”。而在实现技术革命的前提下,充分发展核电不啻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一条重要途径。

《中国的能源安全》则进一步提出,加强能源储备对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能源战略储备一方面可以应对短期供应冲击,另一方面可以为能源消费观念的转变争取一定的时间。我国在完善能源储备方面,要完善能源储备法律体系,建设符合国情的能源储备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还应实行多元化的国际合作,来确保本国的能源安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