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经济的“血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保障。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正在成为全球外交、政治、军事、经济博弈的焦点。我国85%的进口石油资源要经过地中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再分别送往东南沿海各炼油厂和油气集输码头,而这条至关重要的海上油气通道控制权并不在中国手中。为了打破这一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我国通过援建南美两洋铁路,打通南美东海岸油气资源陆上运输通道;通过与中亚、南亚和东欧国家加强丝路经济带能源合作和能源大通道建设,形成多元化能源国际合作格局;通过中俄东西线天然气管道合作项目建设,进一步拓宽和平利用海外资源的空间。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能源消费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从汽柴油市场看,2013年我国约消费柴油1.7亿吨、汽油0.9亿吨,合计约2.6亿吨。按照国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可能翻一番,那么汽柴油消费就有可能超过5亿吨。现在,我国石油对外依度已达58.6%,到2020年有可能超过60%,届时国内汽柴油资源缺口将有可能达到3亿吨左右。从天然气看,到2020年,国家计划供给要力保4000亿立方米,力争达到4200亿立方米,到2030年需求肯定会超过6000亿立方米,届时国内市场缺口将至少有3000亿立方米以上规模。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内段的西北五省区,是我国重要的能矿资源富集区,仅在陕晋内蒙古宁甘接壤的“能源金三角”地区,煤炭产量占全国产量70%,并已成为国内油气当量最大的板块,今年陕西省油气当量更是有望突破6000万吨。伴随着丝路经济带上新的油气管道建设、货运能力建设、高等级输电通道建设等,沿线西部省市将成为中国保持中高速增长最重要的能源保障通道和最大的能源产业基地。为此我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建议。
第一,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内段省区应积极联手,“十三五”期间,争取在大西北规划建设可输送3000亿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组合管道、输送万吨石油和成品油的组合管道、输送5000万吨甲醇的组合管道。
第二,伴随着国家煤制油气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西部省区应联手争取国家对大西北煤制油气产业发展给予支持。丝路经济带沿线的大西北是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煤炭、风电和光伏光热等资源富集区。要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正确看待煤炭资源,深度转化利用煤炭资源。煤炭仍然并且长期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保障。在大城市城区禁煤、在大城市周边地区限煤并不等于国家发展不再需要煤炭资源。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赋存条件,要求我们必须在煤清洁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煤基清洁能源上,时刻保持战略上的清醒。我们不能谈“碳”变色,谈“化”变色,要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正确看待煤炭资源、深度转化利用煤炭资源。
第三,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内段常规油气资源和非常规油气资源(页岩气、油页岩、煤层气等)勘探开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鄂尔多斯盆地、吐哈盆地、柴达木盆地、陕川渝鄂接壤地区海相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第四,陕西作为我国内陆战略纵深,地处中国地理版图中心,充分利用大西北油气东输管道密集过境陕西的优势和关中向全国配送距离最短、成本最低、安全程度最高的区位条件,应争取在关中设立最大的油气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并配套建设通往中原、江汉、西南、长三角、珠三角的应急配送油气管道,形成现代应急配送能力,以全新战略思路提高国家油气应急安全水平和能力。
第五,创新思路,通过支持建设汽柴油加注、甲醇汽油加注、液化天然气与压缩天然气加注和车用动力服务中心,拉动新能源汽车、替代能源汽车和多元化能源产业发展,推动车用燃料向清洁安全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以车用甲醇燃料为例,甲醇属于典型的低碳高氧燃料,大力推广使用甲醇燃料,既可以拉动煤化工产业发展,也有利于减少PM2.5排放,降低车用燃料成本,也可通过进一步的产业链延伸,带动汽车、航空、航天、船舶甲醇发动机和甲醇发电机组、甲醇锅炉、甲醇民用燃料等产业发展。丝路经济带沿线省区应带头在全国进行应用示范,为全国推广积累经验。
第六,陕西作为丝路经济带沿线的能源装备制造业大省,可重点围绕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地区,国内沿线各省区的能源资源开发和油气资源运输,在大型成套油气勘探开采装备,石油化工和煤化工装备,油气输送管道,大型天然气管道压缩机组,高铁油气运输装备,天然气液化机组等制造和工程承包方面,积极提供技术支撑和装备支持。陕西的石油机械、石油管道、石油化工装备、大型压缩机、大型综合采煤装备、高压输变电装备及相关能源化工研发设计能力都在国内具有重要地位,要主动服务丝路能源经济带建设,通过跨境投资、工程承包带动更多装备、设计和服务走出去。
能源将会成为丝路经济带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要以能源合作为中心,全方位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各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西部省区科技、产业、资源、人文和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大开放,让更多企业带着资本、技术、项目、人才、管理“走出去”,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共同推动丝路经济带建设进程,实现双赢、多赢和共同发展目标。(作者:吴登昌,为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记者李妍楠、陈青采访整理)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