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近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研究我国能源安全战略。习近平强调指出,要抓紧制定2030年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研究“十三五”能源规划。继续建设以电力外送为主的千万千瓦级大型煤电基地,提高煤电机组准入标准,对达不到节能减排标准的现役机组限期实施改造升级,继续发展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在采取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紧启动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
经过新中国6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庞大的能源生产能力,但是至少有两个问题是明显的。首先,在数量上离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实现富足生活的需要还有比较大的距离。虽说我国的一次能源产量和发电量均是世界第一,但人均用电量却只有第二大生产国美国的1/4。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达到美国人的生活生产水平,又不能比美国人更懂得节约的话,我们仅发电一项,就得再翻两番才能满足需要。其次,在质量上离人民的要求也很远。仍然以发电为例。2013年,我国发出的5万多亿度电中,火电有42359亿度,占据了绝对优势,而火电基本上是煤电,这就带来了巨大的排放,带来了我们生活环境治理的困难。这两个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到了不解决不行的时候,但是解决起来也并不容易。
大概只能从节约和提高数量增长的质量上来想办法。这个办法带来了两个子问题:第一,我们该怎样节约;第二,我们该实现怎样的数量增长。
我们怎样节约?办法是有的,一是生产环节的节约,二是输送环节的节约,三是最终消费的节约。实际上,由于人类技术能力是逐步提高的,因此,向过去看,就会发现原来建设的许多项目效率低下、资源利用不当。以煤电为例,热效率提高1%,对一台30万千瓦的火电机组来说,一年就可以节约6000吨优质煤。这就带来了生产节约的必然要求,新建煤电机组时,尽可能地采用高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机组能改造的必须改造,不能改造的应酌情退出生产。输送环节的节约同样存在巨大潜力。一则煤从挖出来到送入炉子中燃烧,有许多要经历矿山机械、汽车、火车、轮船,整个过程下来损失的百分点很轻松就达到了两位数。二则即使变成了电还是存在不可避免但可尽量减少的线损,坑口发电和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无疑对实现输送环节的节约有巨大意义。最终消费环节的节约就不言而喻了,在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在我们能源供应和电机设计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小到随手关灯,大到使用和开发高效电机,都能节约出不少能源。
我们该实现怎样的数量增长?在我国的一次能源中,煤炭占了近70%。在可见的未来,我国的能源生产仍然无法摆脱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状况。但我们并非不可以在化石能源的构成上想办法。随着国际化和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发掘我们自己的非煤化石能源,如在内陆开采更多天然气,在近海开采更多石油,适度扩大非煤能源的进口来实现数量的增长。这有助于抑制环境(尤其是大气)污染的发展。但是,更重要的数量增长显然必须努力依靠非化石能源的发展。一是继续大力发展水电,但从总量考虑,水电再增长个百分之六七十也就差不多到头了,而且越往后开发成本越高。二是可以发展风能、太阳能等,但从实践上看,由于技术的限制,即使经历了过去十多年的大发展,其总量的增长将面临一个瓶颈。所以要在数量增长上有新作为,也就只能落到核电上了。这就使得启动核电项目建设成为必然。当然前提也设定了,就是采取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
实际上,如果考虑能源生产的各种源头材料的话,在可以预期的未来,人类的能源出路很可能只能是核能(也许若干年后人们能够用上对于现在的消费来说几乎无限的聚变能而不是现在的裂变能)。因此,现在把核电和高端煤电机组作为能源生产的新起点是必然和正确的。前者代表了人类能源的未来,后者代表了基于现实能源生产状况所能尽快做出的改善,全都体现了现有条件和现有预见能力的高起点规划。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