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能源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水电等)、低碳化石能源(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等),以及高碳能源的清洁化利用(比如煤制气)等。目前,人类发展方式正面临工业革命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趋势。在全球低碳化的背景下,发展低碳能源产业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确保能源供给安全,实现经济结构转型,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面对低碳能源产业链发展机遇,国内能源企业在低碳发展战略、发展途径、发展模式、技术装备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严峻挑战。
国内企业低碳能源发展的障碍与挑战
在低碳能源发展的道路上,我国企业不但面临外部市场环境、内部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困境(如何平衡项目的战略性和经济性)等方面带来的挑战,而且面临行业环境、体制机制和政策性障碍等外部问题。
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困境。尽管低碳能源在我国获得广泛关注,有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总体来看目前低碳能源发展缺少明确和清晰的目标。同传统油气能源战略相比,低碳战略不清晰,企业面临较高不确定性。开发何种低碳能源,如何生产绿色能源产品,能源高效使用等方面,都缺少清晰和细致的规划。我国在针对低碳能源产业的法律体系保障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不完整的认证标准体系,企业无法对低碳能源的发展前景有明确的预测,不敢轻易涉足低碳能源产业。如果企业仅仅跟随国外低碳产业热潮,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浪费。
缺乏完整的产业规划和配套支持。低碳能源发展涉及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和终端销售等一系列的产业,目前这条产业链在我国尚未培育发展起来,使企业发展低碳能源过度依赖国外技术和进口设备。我国提出了低碳能源的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但缺少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缺少国家在基建设施、制度安排等方面的统一筹划。这是影响我国低碳能源发展的一大问题。
低碳能源技术创新体制有待建立和完善。低碳能源技术是抢占低碳能源发展高地的关键。我国在这方面科研积累不足,加之低碳能源技术的研发壁垒较高,使得研发投资不能快速见效,有的甚至收效甚微。目前国内多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或者研发较为简单的非核心技术,没人去投资研发核心关键技术。
国家扶持政策相对滞后,财政政策支持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目前国内对发展低碳能源的政策支持不完善,力度小,缺乏相关的财政支持标准和政策。低碳能源产业的发展本身具有较大风险,低碳能源的成本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还远远不能与传统能源竞争,财政补贴对于低碳产业发展十分重要。没有明确的扶持政策,低碳企业就很难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和进行长期投资决策。
低碳能源企业缺乏专业分工。由于低碳能源市场处于发展初期,技术路线不明确,企业难以进行专业化定位,大多“一哄而上”选择市场条件相对成熟的低碳能源,缺少专业化分工。比如,目前企业多关注陆上风电等项目,对其他低碳能源项目投入比例较低。实际上,寻找自身的专业优势和比较优势对能源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经营特点,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发展上,才能在竞争中获胜。
推进我国低碳能源发展的建议
国内企业要有效实施低碳能源的发展,实现向低碳能源的转变,要尽早制定低碳发展战略。
一是确立能源结构调整目标,落实节能减排要求。低碳能源发展虽然现阶段仍然具有一定不确定性,但能源企业必须从现在开始重视对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未来20年中国能源消费将进一步增长,企业应结合行业竞争情况和自身特点,确定自己的能源结构调整目标。
二是在全产业链中积极寻找发展机遇。低碳能源的发展是一个产业链条和网络不断扩张的过程,一方面,企业应从产业链条的扩张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在低碳能源发展现阶段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通过在不同产业链进行不同形式的介入,有效规避行业风险。
三是抓住政策机遇,提升企业竞争力。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代表未来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能源正得到国家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在新兴产业中抢占制高点、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发展低碳能源的根本途径。
四是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合作。作为新兴产业部门,低碳能源发展还面临很多不确定性,技术路线也不太成熟。但是,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国有企业具有资金和综合实力的优势,应承担起推动中国低碳能源技术发展的历史责任,应将开展低碳技术研发作为重要战略。
五是建立国有企业内部差别化绩效考核机制。在国有企业内部,要立足长远,分析不同产业和其所在发展阶段的特点,对低碳能源部门采取差别绩效考核机制,这是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内部激励机制的关键。
为了鼓励低碳能源产业发展,国家应该破除制约低碳能源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低碳能源发展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进一步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制定明确的低碳战略和发展规划,完善各部门的协调机制,培育优势企业;建立自主研发体系,打造科研合作平台,支持企业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对国有低碳能源企业应建立弹性考核机制,促进企业加大在低碳能源方面的开发建设。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石油公司)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