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秋老虎”用电高峰期,往日行政令文“热衷”的“拉闸限电”、“空调26度”等词汇未见出现;与以往各发电企业满负荷运转针锋相对的是:一些在建的大型水电站被果断叫停,而许多已经投产的小火电工程也相继被勒令停产。
中国已经战胜能源危机了吗?显然没有。我们的经济依然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这一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石油资源日渐紧张带来的油价企高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电力与其他能源的供应短缺与价格上涨形势日趋严峻,经济衰退如何幸免?这就不得不提吴敬琏和厉以宁两位经济学泰斗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论争。前者主张:“重型化”的快跑将使中国遭遇能源危机;后者则奉行:大国的发展不能绕开重化工的道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于经济发展与能源关系的肯定,却是异曲同工的。
电力具有即时属性,没有库存,只要发电量下降,就意味着GDP同步甚至加速下降。去年10月,中国月度发电量同比下滑约0.5个百分点,这是自2005年2月以来,中国月度发电量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暗示着很多企业已经停工,经济开始进入寒冬。而就从那时开始,中国的GDP增速已明显放缓。同样的情景出现在上一轮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发电量增速在1998年第三季度降低到2.13%的水平,而GDP增长率就急剧下滑到6.46%。
危中有机,危机也正是中国电力结构调整、变革的最佳时机。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孙勤坦承:受本轮金融危机影响,中小企业大量倒闭,用电需求连续多月缓和给小火电关停任务达成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或许,如果没有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电力供需缓和这一契机,任务也会完成,但不会提前一年半就完成这个目标。
能源危机话题由来已久,而今再度审视导致危机的深层次诱因:除了传统能源结构单一、新能源匮乏、电力供求不平衡等外,更为重要的是,新能源在发展过程中又面临着新的阻力与桎梏。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在成本与效益之间依然未能达到和谐状态。
综观经济发展史,危机的诱因决定了其解决方案的方式:节约必不可少,而寻找和发展替代能源更为重要。现阶段,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能源消费和生产方式,找出并消除新能源在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与桎梏,使其在成本与效益之间达到平衡。由此,一幅崭新的图景已然出现:一边是小火电的不断叫停;另一边是新能源项目的不断上马。
用可再生能源全面取代化石燃料,进行一场新的能源革命,不仅是出于生存原因;与之相连的是世界经济可获得持续的发展。除了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电、生物质能、核能之外,经过对产业发展周期的深入研究后发现,清洁煤电是最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案。
现实动作当中与此对应的,是华能集团主导推进的中国首座自主开发、设计、制造并建设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即IGCC示范工程项目:华能天津IGCC示范电站,7月6日在天津临港工业区开工建设。此举被业内看作是中国“绿色煤电”计划快速发展的信号。在国际上,IGCC也被看作煤电发展的主流趋势。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开展绿色煤电的研究。2004年美国能源部正式启动了“未来电力”项目,计划投资9.5亿美元,用10年时间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近零排放的煤炭发电厂。同年,欧盟在“第六框架计划”中,启动了名为联产氢气、电力、二氧化碳分离工厂的计划,目标是开发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发电、制氢以及二氧化碳分离和处理的煤基发电系统,实现煤电的近零排放。
诚然,实现全球经济--能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速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常规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继续占主导地位。尤其在中国的能源构成中,煤电甚至占据了75%的比重。从而我们断定,清洁煤电是首先能想到的、也是最为现实可行的能源危机解决方案。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