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30多年的快速发展,付出了过多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代价,必须加大转变发展方式的力度,至少能源工作会议的规格应该提高。
国际能源机构(IEA)在近日发表的一项分析中指出,过去一年,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的石油进口成本已从2000亿美元飙升至2010年底的7900亿美元。油价仍在攀升,按照最近的行情,达到每桶100美元只是早晚之事。很明显,“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又碰上了高油价。
没有人统计去年的油价高涨使中国人多付了多少钱,好像我们真的“不差钱”。中国的经济规模已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人瞩目的世界第二;中国的油气消费规模也悄悄地超过了一个又一个“对手”,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能源消费国。中国2009年原油进口首次突破两亿吨大关,2010年前11个月,累计进口量高达2.18亿吨,差不多每月进口两千万吨。看来,2010年实现2.4亿吨的进口规模几乎易如反掌。
2011年的原油进口仍将持续“大跃进”。第一,中国去年卖了1800万部机动车,是上年的两倍,这些车(加上原有的车)统统要烧油;第二,2010年的GDP总量已跨上40万亿元台阶,经济增速重回两位数,2011年的经济将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扩大。根据各地已经发布的“十二五”GDP增长目标,相当一部分省区市的雄心为总量翻番,这些增长都离不开烧油、烧煤、烧气、烧电。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举行的。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会议开幕致辞时不无担忧地表示,“目标不能定得太高,不能敞着口子用能源”。
发展方式粗放,能源效率低下,无端浪费严重,现有GDP水平消耗了过多的煤电油气,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由国家能源局主持召开的能源工作会议,其主旨当然聚焦保证能源供应,保证当年的能源供应,保证五年规划期的能源供应,保证中国经济发展长期的能源供应。但现实问题是,中国的经济规模越做越大,经济增长速度越跑越快,导致能源供应这根弦越绷越紧,国内的能源资源迅速消耗,进口能源价格飞涨,供不应求成为能源行业不得不面对的长期刚性环境。所以,“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大力调整能源结构”,第一次被写入“十二五”时期能源发展指导思想。
也就是说,能源行业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上,每年所能提供的能源产品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非需要多少就有多少。正如城市机动车不能无限增长一样,车辆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城市道路接近饱和,空气污染的可容忍度接近饱和,再不加以控制,城市就无法居住。直白点说,能源行业无法保证“敞开口子消费能源”,全社会必须正视这个问题。一个“合理的能源消费总量”,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又是如何分配的?发展所需突破了能源消费总量又该如何奖惩?更为关键的是,当能源消费突破极限,导致社会出现“油荒”、“气荒”、“煤荒”、“电荒”时,板子该打在谁的屁股上?
能源局召开的能源工作会议,最多只能解决能源行业内部的难题,甚至连行业内部的麻烦解决起来尚感“捉襟见肘”,更遑论巨大的宏观议题。根据过去的经验,大部分省市两位数的增长目标,实际执行起来肯定还要超。问题又回到原点,这些在各省区市“两会”上郑重宣布的增长目标,与“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什么关系?谁服从谁?
中国经济30多年的快速发展,付出了过多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代价,两大瓶颈挟持了决策层宏观调控的回旋空间。经济发展未能完全转化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等于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摸着石头过河”过程中形成的路径依赖,还需要时间蜕变。转变发展方式的道理15年前就出现在中央文件中,可至今未见质的变化。必须得想办法加大力度。至少能源工作会议的规格应该提高。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